一、研究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探索各年级段学生应具备哪些相应的思维品质。
2.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采取稳步扎实的引导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教师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掌握基本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研究
(1)学习、把握心理学中“思维”的相关知识,研究各思维品质的特性。
(2)分析小学各年级段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制订相应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目标。
(3)分析学生中存在的不良思维行为,制订矫正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以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为主。
(1)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数学的逻辑起点,把握知识的生长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设计精当的问题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常规要求,包括如何听讲、观察、表达、练习等。
(3)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4)结合学生的问题探究,教给学生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具体研究工作:
1. 按时召开课题研讨会,组织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结合平时学习情况,交流学习心得。
2. 设计了问卷调查,组织实验班进行前测,尽可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目前对数学学习的心理、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平时的作业情况等,其中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各类课堂、课前及课后的表现,并且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以利于更好地开展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研究。
3.本学期组织开展了一次研究课,于
4.课题组老师在实践中加强课堂教学研讨,执教者撰写教学反思,其他成员进行课堂评议、交流。
5.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研究目标和内容积极反思,撰写案例式教学思考或教学叙事,总结得失,提升理念,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在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联合组织的教师教学反思评比中,牟晨娣老师的《“不简单”的涂色题》二等奖,羌春霞老师的《让孩子轻松快乐地学习》三等奖,陆建英《给学生一片天空》二等奖,黄丽英老师的《“意外”更显精彩》和《顺应学生思维进行教学》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沈林武《学生每天有令人惊喜的表现》获二等奖。周刚老师根据所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所写的教学反思《优化设计·有效探究·提升思维》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08年第7、8期合刊上。
6.组织各成员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本学期讨论的是《都是小棒惹的祸?》,部分成员参与了交流,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和恰当的可操作的方法。
7.学期末对各成员的研究情况进行统计、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