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和提高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的
一、灵活引导解题思路,提高思维能力。
解题思路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确定解题思路的重要依据,一年级的儿童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识字也不多,有些词语又难以理解,对实际问题中的基础知识还一无所有,因此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根据处段的要求,紧密联系加、减法意义。值得提出,表格式应用题是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结构的关键,也是思路教学孕伏及形成的过渡阶段。通过分析和解题,使学生知道第一、二两格是告诉我们的“条件”,第三格是要我们求的“问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了一道应用题。通过教学和训练,引导学生往条件上想: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通过解题不仅要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而且要讲出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完整说出解题过程。从分析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开始,到确定解答方法的根据,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练习巩固其解题思路,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初步发展。
二、重视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往往要借助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及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来实现的。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只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结合一题多解的练习,是可以进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的。如认识人民币单元中“要拿出48元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每一个学生都能想出一些拿法来,但要说出所有的拿法是困难的。因此,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审题,观察图中所给的条件。10元纸币4张,20元纸币5张,1元纸币8张,2元纸币5张,5元纸币2张。其次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同样的纸币一套,动手拿一拿。然后指导学生有序地拿和想。
在计算中也应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如教学36—9时,学生会用“想加法做减法”,因为9+27=36,所以36—9=27后,再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因为16—9=7,所以20+7=27;因为36—6=30,所以30—3=27,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发散式地思考问题,同时通过比较不同的解法,找出最简单的解法。
三、注意学具操作的思维训练。
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一年级儿童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都是在动作中思维,保留有直观动作思维的特点。而学具就是为思维活动提供了具体材料,通过直观演示和学具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能弥补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低的缺陷,有助于逐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算理算法。如教学“19+6”时,学生摆小棒练习;在演示过程中,促使学生在思维指导下操作,在操作中思维,并把操作过程与图解算式寻照,使之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熟练并巩固学生的思维过程。
操作学具的过程与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是一致的,只有有序地操作,才能形成有序的思维。如上题“19+6=25”教学时,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维的程序是:(1)9根加6根等于15根;(2)要把10根捆成一捆;(3)1捆加1捆得2捆,也就是20根;(4)20加5得25。这样的操作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生的外部的学具操作与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贯通起来。思维是动作的内化,能加深理解抽象知识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时,应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