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思维品质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个人研究小结
本学期我研究的重点是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围绕这个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能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会说必然善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思维。如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指导学生如是说:圆柱可以转化成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 ,高相当于圆柱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 。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是 。这样教学,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推理的过程,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由培养语言的逻辑性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不断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引导学生善于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课后阅读数学报,坚持每周做5—7题的奥数题,进行辩证地思索与分析,进行超常思考和多方联想。我班学生范士铭撰写的数学小论文《深入思考,善于解析》获江苏省“小小数学家论文”评比二等奖、姚钦撰写的数学小论文《转变条件,灵活运用》获江苏省“小小数学家论文”评比三等奖。范士铭参加了江苏教育报刊社《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组织的第二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评选活动,被评为“小小数学家”光荣称号。
我认真上好每一堂数学课,把每一堂数学课当作实验课,课后及时总结,及时反思。本学期,我上的实验课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本节课中,我处处渗透了这一目标,同时也兼顾了学生思维和迁移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处处积极创设情境,巧抓合作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目的、有意识、有成效的训练,拓宽了思路,开阔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学必需的数学。因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要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平时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数学概念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运用概念,还要了解概念的合理性,更要会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应用。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学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