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重视学具操作 发展学生素质
发布时间:2008-10-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羌小霞

 

重视学具操作   发展学生素质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羌小霞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乃至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实践    自主    探索     创新

【正文】

学具是供学生按照实践教学要求进行自主动手加工组装或操作的一些基本的材料和器材,为解决学习难点自备的器具,是教学仪器设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适合儿童认知特点,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产物。利用学具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体验、实践感受去发现,对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利用学具开展教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必要环节。

一、把握操作契机,促进思维发展。

操作学具的时机,直接影响到学具的使用效果。教师要准确把握住时机,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时,会取得最佳效果。

1、适时操作,启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能使学生在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同时,较好地启动思维,探求数学知识,掌握抽象概念。

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这两个概念时,学生容易混淆,为避免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混淆,教师可适时指导学生操作,在操作中进行对比,辨清概念,在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教师可让学生将准备好了的圆形卡片拿出来摆一摆,比一比。(如图要求所示)

第一行摆6个圆形         ○ ○ ○ ○ ○ ○

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2   ○ ○ ○ ○ ○ ○ ○ ○

当学生摆完以后,教师问:第二行是怎么摆的?学生便轻而易举地回答:先摆与第一行同样多的6个圆形,再摆比第一行多的2个圆形。教师又问:第二行摆了多少个?(第二行显然摆了8个圆形)教师再问:求第二行有多少个圆形,用什么方法计算?通过操作,学生就不难回答:求第二行有多少个圆形,就是将第二行与第一行同样多的6个圆形和第二行比第一行多的2个圆形合并起来,即:6+2=8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摆圆形,采取教师说学生摆。(如图要求所示)

第一行摆6个圆形         ○ ○ ○ ○ ○ ○

第二行摆8个圆形         ○ ○ ○ ○ ○ ○ ○ ○

当学生摆完以后,教师问: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几个圆形?怎样求?学生通过动手、观察、自然会回答出:从第二行中去掉与第一行同样多的6个圆形,就可以求出第二行比第一行多的2个圆形,即86=2

通过适时指导学生直观操作、对比,学生思维既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区别异同、辨清概念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定向指导,突破难点。

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取决于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中,尤其要注意把握学具操作的程序和结果,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居于这一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要设计出明确的指导语,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巡回辅导,使学生操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切实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

如《时分的认识》这课在教学时分关系时,先让学生在学具钟上拨到2时,然后出示三道操作思考题:(1)分针转动一圈,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2)时针和分针是同时走,同时停的吗?(3)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经过教师这样定向指导学生操作和思考,学生自主探究时分关系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在教学几时多时,先让学生拨到1时,再把分针拨至3,在认识115分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钟分别拨1:301:451:501:552:002:05等时刻,通过拨、看、想,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好新知。

综上所述,学具操作不仅要适时,指导具有定向性,而且还要重视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二、合理运用学具,发展学生素质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学具的使用,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识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4、学具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10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1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5、学具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学具操作是一种外部的物质化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都能得到相应的加强和发展。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适当地操作学具,往往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加强学具操作,既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加强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