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常州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张惠芬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之中。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与异他性,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思路,是一个探索的尝试的过程,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一定正确,或者即使思路正确,其他同学(包括老师)也不一定能够马上理解、接受,所以课堂上对待一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思路,应当即时把握这一临场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让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交流,共同解决。
例如:“某工程队完成一条公路施工,原计划每天完成300米,30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24天就完成全部施工。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施工多少米?”学生一般按照这样的思路解题,先求出施工全程的总长,实际每天施工多少米,然后再注出实际比原计划每天多施工多少米,列式为300×30÷24-300=75米。也有部分同学应用比例的知识得出思路:原计划与实际的工作效率的比例刚好是天数的反比,算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修了几分之几,就可以求出每天多修了多少路,列式得300×(30/24-1)=75米。但有一位学生列出300×(30-24)÷24=75米。虽然答案跟其他解法的结果一样,但其他同学就不明白了。这时候教师没有急于判断,而是引导其他学生一起思考:“既然能得到同样的答案,没准这真是我们其他同学都没想到的好思路呢。给几分钟的时间大家想一想,同意这位同学解法的同学可以举手。”当没有其他同学举手的时候,教师再次对这个思路给予肯定,“居然没有其他同学赞成这个思路,那更把我们的胃口吊起来了,那好吧,就请你来给大家讲解讲解。”在教师的鼓励下,该生自然、沉着地向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原计划要30天完成,实际只要24就完成了,实际比原计划提早了6天完成,那么这提前6天的原计划的施工任务就要分摊到实际的24天中完成,这就是每天要多施工的路长了。”在学生细致的讲解中,全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恍然大悟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课堂的耐心引导、鼓励,可能这个同学站起来的时候就不能如此从容不迫、清晰地介绍他的解题思路了,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几分钟的思考时间,在这个同学讲解之后,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同学理解了这个独特的解题思路。
二、培养思维的全面性
小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往往有这么一种现象:对一些看似简单、但隐含着深层含义或含有附加条件的问题轻易作答,结果往往是错误的,原因是他们的思维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思维的全面性是数学思维中很重要的一种品质和能力:要善于抓住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全面地分析问题,不忽视细节。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都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全面性,如“四边形去掉一外角还有几个角”等。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创设思维的情境性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细观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只有设思维之境,才能让孩子享数学之美。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我们应该让他们觉得数学就这么简单。比如,用替换法解决的“鸡兔同笼”问题是一道古典数学难题,老师在上课开始,可以采用孩子们喜爱的讲故事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有兴趣时,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增强,会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老师小时候,像你们这么大,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在这样神秘的故事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里,数它们的头共有5个,数它们的腿共有14条,有几只鸡?有几只兔?”在故事里老师特别强调“老师像你们这么大时还不会做这道题”,既显示解决此类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引起认知冲突,又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愿意亲近它,并且努力解决它。
四、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得从小学教学抓起,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教学中,笔者重视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易于激发思维能力的环境和学习材料,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和教学氛围,在更大程度上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