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随着课改的深入,数学课堂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动手操作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经常采用的方式。学生操作了,学生是“动”了起来,而学生的“动”触及学生的思维了吗?充斥在数学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有效吗?我们怎样在数学课程中组织更有效的操作活动呢?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案例A:
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条(教师为学生准备的纸的中间有虚线),沿虚线折一折,你能发现了什么?
(教师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对面相等这一特征)
学生动手操作后,纷纷举手,教师指名说。
生1:一样大。
生2:我的比他们的都漂亮。
生3:我得到两个正方形。(纸对折后正好是正方形)
生4:两个正方形一样大。
生5:我的也一样大。
(几个学生回答了自己的发现,但都没有触及主题)
师:用手摸摸对折后的边怎样?
学生没有发现什么?
师:这两条边一样长吗?
生齐答:一样长。
师:对了,我们就说长方形的这一组对边相等。
案例B:
师:请同学们用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围长方形。
师:你们用了几根?
生:上面1根,下面1根,左边1根,右边1根,总共用了4根。
师:你能围成一个正方形吗?
学生围正方形
师: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
生:4根。
师:用小棒围了长方形、正方形,你有没有发现它的特点?猜一猜。
生: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
师:上、下边和左、右边我们称它为对边,称对边相等。
师:正方形呢?
生: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师:还发现了什么?猜一猜?
生:都是四边形。
生:每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都是同学们猜出来的,正确不正确,验证一下。
学生动手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对折,量角。
师:你们用了什么方法验证边的关系?
生:对折的方法,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互重叠,都相等。
生:我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用什么方法?
生:用直尺里的直角比一比。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方法同上。
……
〔案例分析〕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操作训练。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建立数学概念。动手操作也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案例A,虽然安排了操作活动,但学生对操作的目的不够明确,失去了提供的操作材料的实际动手操作的价值,没有达到教者预设的要求。案例B,教者从用小棒围长方形和正方形,从围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从直观上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结论。接着再让学生动手折纸、用测量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在案例B里,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现了对操作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操作到位,不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这样的操作具有有效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