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一、创设情景,精确导入。 师:公司老板准备为五名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看来看去,看中了三件上衣(250元、200元、150元),两条裤子(100元、150元),如果你是老板,可以怎样买呢?选择你喜欢的一二种方案,计算共付多少元?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学生探索解决问题。 三、课堂交流,构建模型。 生1:(250+150)5=2000(元)。 师: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生1:买贵的质量好,工人干劲大。 师:250+150表示什么意思? 生1: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的价钱。 师:这种算法是先算一套的价格,再算5套的总价。这方法好。还是这种选配方案,还可以怎样求总价? 生2:250×5+150×5。 师:每一步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生2:略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是求5个人服装的总价,结果都是2000元,那么可以在这两个算式中间用什么符号连起来? 生3:用“=”。 师:还有什么方案要推荐的?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生4:略。 师:还有哪些方案? 师:这六种方案左边的算式都是一套一套地买,右边的算式是一件一件分开买的,都是求的总价。你能根据这现象写出二三个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写后交流: 生5:(300+100)×3=300×3+100×3。 师:你怎样说明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生5:左边的算式的结果是1200,右边的结果也是1200。 师:用结果证明相等,这是好办法。还有哪些这样的算式? 生6:(60+150)×6=60×6+150×6。你能说说为什么相等吗? 生7: …… ……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计算结果和用具体数学情景来说明两个算式相等。是不是可以这样想:60×6表示60个6,150×6表示150个6,合起来就是(60+150)个6,算式是(60+150)×6。 学生继续合作交流,一学生说左边的算式,另一个学生说右边的算式。 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才写的全部情况吗?怎么写? 学生有的用符号表示,有的用字母表示,最后统一成用字母表示 (a+b)×c=a×c+b×c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乘法分配律表示的意思? 四、对比练习,巩固规律。(略) 评析:在本课的教学中,徐卫国老师主要采用了引导观察——比较分析——对比练习层层深入的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繁言赘语,也摒弃了满堂说教,而是由扶到放,积极引导学生由观察入手,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整个课堂教学朴实无华。其中尤其以引导观察——比较分析环节最为精彩。一开始徐老师借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搭配买服装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数学的王国,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激发活跃起来。在学生探索乘法分配律过程中,徐老师充分利用课本情境图的作用,让学生合理搭配,合理解释,学生学习较投入,并为以后从情境中脱离,对纯数字的等式进行讨论研究,发现其规律打下扎实基础。教学过程中,徐老师始终抓住猜想质疑举例证明来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在符号化阶段学习中,为学生扫清了思维障碍。 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处在一个组织引导者的位置,用尽量少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性活动。从单一情景(购物情景:公司给5位工人买工作服入手)到类化情景(仿写式子)完成第一次符号化,再到用字母表示完成第二次符号化。整个过程徐老师真正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端倪,寻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发现新规律、新知识。所以本课体现的是去情景的过程,也是数学化的过程。 反思:当学生依托一个情景来解释所举例子时,随着举例的增多,可以渐渐让学生脱离情景,进而得出规律。这里是否还可以穿插让学生能不能举出一个反例来,证明规律不成功。学生要是不能举出反例,那么,就更加证明了规律的正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