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民意识是影响公民个人是否积极担当公民身份角色的晴雨表,它直接指引着公民个人参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公民意识有其自身内在逻辑联系的层次结构,其核心内涵是公民的身份意识,即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角色,而非市民!百姓!国民!臣民!人民!群众的角色"其具体内涵则包括权利意识即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以及义务意识即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其延伸内涵包括平等意识!独立人格!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等"全体公民普遍的公民意识有利于民主体制的健全,有利于法治秩序的建立,有利于宪法的实现"。
关键词:公民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公民身份
公民不仅是一个身份问题,而且也是个意识问题"公民意识是影响公民个人是否积极担当公民身份角色的晴雨表,直接指引和引导着公民个人参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同时,全体公民的普遍公民意识将会极大地影响国家政治关系,宪法的权威"而公民意识的有无是公民个体真正实现社会化的标志,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家走向法治状态的重要制约因素"公民意识作为一个关键性的结构要素,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加需要引起重视"/巨大的变革不是由观念单独引起的;但是没有观念就不会发生变革。本文试图分析公民意识的内涵层次,探讨公民意识的内容,揭示公民意识的作用,以期引导人们对/公民0的角色意识的认识"。
一、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
意识是指人所特有的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包括感觉!直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形象思维等理性形式"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公民意识决定于公民的实践,而公民的实践活动可以是纯粹的公民政治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活动"由此,公民意识并非可以和公民的其他意识严格区分开来的,它或者直接来自于公民自身的政治实践活动,或者来自于对有关其政治地位的规定,或者来自于公民对政治现象的关注,也可来源于公民在参与经济或社会其他活动时所带来的思想观念"它既可能是一种明确的法律意识,也可能会是一种模糊不清的道德意识"总之,公民意识/有着丰富的!不断发展的内容0[2],是一个复杂的观念形态系统,有它自身内在逻辑联系的层次结构,有其核心内涵!具体内涵以及延伸内涵"。
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身份意识,即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认识。公民身份观念是公民意识的基础[3]公民身份是指公民在法律上的角色,特指在公民社会中,个人作为参与或监督国家公权力运行的独立主体的一种身份。
实际上,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承担多种不同的角色,而这些角色并非可以截然分开的"正如墨菲说过:/同个人与公民之间的区分一样,私人(个人自由)与公共(共和主义)之间的区分也仍然保持着,但他们并不是两个完全分立的领域"我们不能这样说:-我作为公民的义务在这里结束了,随之作为个人的我的自由就开始了".这两种身份存在于一个永远也不会被调解的永恒张力之中"0[4]这里,我们所讨论的是一种人在担任公民这一角色时应具备的意识"这种意识可能是多次实践形成的,也可能是多种身份角色交织在一起的"但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公民意识,必须考虑到他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身份,自己是国家与公民关系模式中的权利义务主体,而不是其他的角色身份"。
在不断延续发展的文化历史上,人类潜在的非公民身份角色意识也不可能突然在某个历史阶段消失,如市民!百姓!国民!臣民!人民!群众"但市民侧重于在经济生活领域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追逐;百姓缺乏参与国家权力运行和监督国家权力的理直气壮;国民的范围比公民广泛,其作为中性词的色彩更为明显;人民则是一个集体词汇;而/群众一词似乎意含一种居高临下的/领导俯瞰芸芸众生的优越感"这些非公民身份的意识对主体产生的引导作用各不相同,并冲蚀着公民身份意识的形成"。
只有公民身份意识,才能产生公民主体意识"如果没有对自己身份的认识,就不可能认识到国家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对自己的主体地位有足够完整准确的认识,也就无法充分享受和负担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缺乏对公民身份的认识,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公民意识;同时还会模糊了公民身份与其他身份,最终迷失公民意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有时的身份是公民,有时的是市民,有时是百姓"尽管合适的公民文化并不是单纯的始终的公民身份意识,而只是公民意识占主导的!混杂的文化"但是在一个完全缺乏公民意识的过渡的国家里,容许混杂的意识无异于使公民意识淹没在其它强势意识领域内"。
只有公民身份意识才能激发起公民观念,指导相应的公民行为"不同的意识会让大脑指挥自己不同的行为"如臣民意识可能会导致个人匍匐在地,臣服在上者的各种意志,并对自己应有的权益乞求恩赐,不可能履行监督公权力运行的职责"而在市民社会生活中,个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要在日常交往!社会交换!竞争!合作等相互关系领域,维护自己的私权利,弘扬个性自由和自律精神"[5]其间市民意识可能因要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牺牲或损害公利益"公民则要积极广泛地参与政治生活而主张其政治权利,塑造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