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校公民教育的落后现状
目前,我国学校中的公民意识培养比较普遍存在的偏差和问题主要有:公民教育意识不强、公民意识培养体系不健全、把公民意识培养简单地等同于公德教育或社会责任教育。这些偏差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目前学校公民意识培养较薄弱和落后的局面。如何在行动对策上加强学校公民意识培养,改变学校公民教育落后局面呢?
第一,要在思想上确立现代公民意识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学校教育是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主渠道的观念。
第二,建立和完善学校公民意识培养体系,推进学校公民意识培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三,加强学校的“公民文化”建设,形成学校公民文化氛围,从物质、制度和心理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
第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各种载体和途径,包括各科教学、德育、班主任及团队工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载体和途径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上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学校应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以公民的身份和角色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激发公民意识的产生。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才能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有公民意识的升华。
第五,研究当代学生公民意识取向的特点规律,增强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针对当前大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弱化倾向、知行脱节现象以及权利与义务观念较模糊等特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要特别关注从公民规范到公民意识的内化规律和公民素质养成从知到行的规律,加强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注重对公民意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知行结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