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公民教育”一直贯穿在诸如历史、地理、艺术和科学等社会学科类课程,涵盖中小学、大学乃至成人教育。怎样使英国人从一名自然人成长为社会的“公民”———具备理性的自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以及高度的政治、社会责任感——一直是英国教育部门培养下一代的重点,这一教育涉及多个方面,大到积极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小到保护社区环境和向慈善机构捐款,既涉及“公民社会”理念的传授,也涉及具体的实践指导。 对于英国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政策发言人罗伯·凯利向本报记者介绍说,长期以来,英国的“公民意识教育”一直贯穿在诸如历史、地理、艺术和科学等社会学科类课程,涵盖中小学、大学乃至成人教育,针对4到7岁,7到11岁,11到14岁的学生分别设置。2002年9月,英国政府正式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纳入英国中学必修课程,供11岁至16岁的学童学习。
小学生选举校委会体验“公民权”
学生通过选举班委会或校委会来亲身体会公民的“政治权利”。同时,班委会和校委会也负责向学校反映“民意”。
作为一种更多涉及抽象理念的“公民意识教育”,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公民及公民社会”这些抽象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课程中。
据凯利介绍,公民教育在英国小学并非必修课,一般包括在“个人,社会和健康”这门课程中。凯利说,对于六七岁的小学生而言,讨论议会结构和全球化显然有些不切实际,不过他们的话题可以从讨论“领导和权威”切入。孩子们通过故事和图片互相讨论或者和大人们讨论这些话题,还可通过选举班级委员会或学校委员会来亲身体会公民的“政治权利”。
同时,班委会和校委会也负责向学校反映“民意”———如大家有哪些学习需求,校园生活里的一些问题等,甚至学校食堂也在委员会的监督之下,他们能将同学们的口味和饮食需要反映给校方。
凯利说,每个新学期学生们都要重新选举委员会,以保障选举出来的学生委员会公平并富有生机。
对于社会责任和职业观的建立,很多英国小学也有灵活的学习方式,留学生小吴介绍说,英国一些小学设有“开放日”,邀请家长们来到学校,向学生阐述各自的职业特征,告诉孩子们这些职业的区别及其对社会的贡献。
同时,学校也定期邀请政府公务员去学校演讲,比如警察告知学生们什么是犯罪,如何自我防卫,市长讲述政府和执行机构,市民责任,政府的义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