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SARS危机面前,我们除了由政府组织的公共行为之外,很少有公民个人的声音;更有甚者,在民间则存在着观望、自保、冷漠、拒斥等现象。这些都反映了我们现代公共精神的不足,反映了我们缺乏现代公民与社群应有的“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风范和风尚。应当说,现代化的基础在于公民及其公共精神的发展和弘扬。公民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个体基石,公共精神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人气指数”。
现代民族的公共精神培养,首先要靠公共教育机构―――学校来实施。要指出的是,我国公民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现代公民的。作为培养现代公民的学校教育,公共生活及其公共精神应当渗透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目前学校里的公民教育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教育进行安排,讲授一些公民的权利、义务、规范等。公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和指导生活的,只有在各种公民生活中才能唤起青少年的公民意识,训练青少年的公共生活技能,养成年轻一代的公民生活习惯。公民价值应当说是现代国民教育制度的根本价值取向,所有的知识教育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若不将公民价值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仅仅作为一种知识进行讲解和传授,那决不会培养出真正的现代公民。
现代学校里的科学教育是公民教育的理性基础,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代公民教育价值。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往往是为科学而科学的教育,至多服务于人们的谋职就业需要;而对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挖掘不够,对于它的公民教育价值估计不足。我以为,科学及科学教育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或人文价值,其中就包括现代人的公共精神价值。科学教育在现代史上和公民教育一并出现,就说明它与公民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科学在揭示自然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的同时,也证实了人与人之间的同质性和平等性,从而表达了对人类的关怀。恰恰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科学教育构成现代公民教育的理性基础。然而,若是我们不将科学教育与公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无论对于科学教育还是对于公民教育都将是支离破碎的和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科学教育对公民的成长和发展又有何益呢?
关于现代公民应有的“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公共精神,依靠我们学校里的“教化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师“包办式”的班集体建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公共精神来源于人们的自主的和积极的集体生活或公共生活,来源于尊重个人意志的集体生活或公共生活,来源于人们的有着个人权利、自由和责任的集体生活或公共生活等等。公共心、责任心、同情心等只能从人们积极参与的集体生活和公共交往中培养起来。在学校里,青少年真正的公民生活太缺乏了。在一个班集体里,连一个班干部都要由班主任决定和任命,怎么可能有真正的公共生活呢?这样的班集体又怎么可能培养出青少年的公共精神呢?
这场SARS危机的暴发,还给我们公民教育提出了一个更新课题,这就是现代人的公共生态教育和道德培养问题。现代社会不仅是现代民族生活的经济体系、政治体系、文化体系等,还是现代民族的生态体系。现代公民的公共生活观念和价值,不仅表现为经济的、知识的、宗教的、政治的等,而且包括自然的、环境的、生态的、资源的等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SARS的暴发缘于我们民族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缘于我们民族对自然资源的无度消费,缘于我们民族对环境生态的肆意破坏。学校的公民教育,不仅应当包括公民生活的社会方面,还应当包括公民生活的自然方面。应当倡导人们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过一种“返璞归真”的绿色生活。生态伦理和环境意识,应当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成为现代公民的生活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还应是文化意义上的,生态意义上的。学校的公民教育应当打造民族复兴的生态美德基础。
中国公民教育有待加强,中国公民生活有待建设,中国公民生态意识有待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