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并非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影响下经过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社会代表的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道德需要与他们现有的道德水平之间客观上会存在矛盾。经过学生一番艰苦努力,接受了教育者的要求,矛盾才得以解,其道德水平也就上升到一个新层次。在这个内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客观地存在两转化,一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规范和思想观念为所接受,转化为他们由内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需要,可以称之为“内化”;二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帮助下,将已有的道德思想意识但转化为道德行为,落实在日常行为上,这可以叫做“外化”。
由于学生品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教育和影响的结果,道德“内化”与“外化”过程往往呈现出长期性和反复性,我们不能要求“立竿见影”、“一劳永逸”或“直线上升”。只能耐心帮助,因势利导。细心观察学生平时课内课外的表现,并通过其他学生、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日记、作文、谈心等情况,全面掌握其道德实践表现,认真分析其道德状况,及时给他们强有力的积极影响,纠正不良倾向,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