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4-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施丽丽
公民教育的基础问题
公民教育的最基础的问题是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的定位问题。这是一个 涉及关于公民与国家社会关系的问题。由于公民是国家社会的个体基石,所以,公民个体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把握公民社会政治地位的定位,从个体微观层面上讲关键是平等问题,即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的平等性和社会权益的公正性,平等是公民社会定位的关键所在;从国家社会宏观层面上讲关键是和谐问题,即公民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又取决于社会的和谐与否。社会和谐是维护公民个体平等政治地位和公正权益的保障。公民个体平等地位的确立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息息相关。所以,谈公民教育就离不开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问题。
加强公民社会政治地位的定位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公民意识错位问题。所谓公民意识,主要指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和政治角色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的认知和社会价值取向。公民意识错位表现在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两个方面,如官员与平民、上司与下属、上层社会人群与下层劳工人群等。公民意识错位,一是弱势群体自身缺乏公民意识的错位,未把自己当作国家公民和社会主人,而以臣民自居;二是强势群体把自己作为特殊公民的错位。公民教育的平等主义本质要求公民教育首先是公民意识的清晰,必须确立所有公民在社会政治地位上的平等观念。只有确立在公民身份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才能减少,社会和谐才有可能。其次,加强公民社会政治地位的定位教育还涉及到公民行为自觉问题。公民教育属于实践理性的教育,它既包括公民知识、意识、价值观层面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实践运用层面的公民行为能力培养,是公民认知与公民行为的统一。公民行为自觉或者说公民作为国家、社会主人的行为自觉,是公民教育的归宿。对于公民意识淡薄的地区和人群,应以提高公民知识、意识、价值为切入点;对于公民意识较强的地区和人群,应以引导提高公民行为能力为重点。公民作为一种政治身份,强调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因此,公民政治权力的明晰和政治责任的自觉也是不可分的。当人们都能以国家、社会主人的身份去从事一切活动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社会才有希望。
最后,加强公民社会政治地位的定位教育,必须不断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加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操作运行机制,是加强公民社会政治地位教育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