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967年推行公民教育,取代伦理教育。这个时期的道德教育的教材即为“公民教科书”。中学“公民教科书”教材与伦理教育相比较,增加了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教育。新加坡的公民概念我不是很认同。
“公民教科书”(《好公民》)的教材涉及到个人健康、品性修养、不同层面的社会群体、个人与群体关系的方方面面。这种“公民教育”的含义比较笼统,后来新加坡把个人成长方面的道德要求的教材改为“生活与成长”,再把对国家的认识等内容分为“好公民”教材内容,这样做了一个区分。
1974年,新加坡政府在小学积极推行“生活教育”。1978年,政府对于新加坡的道德教育给予了空前未有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长吴庆瑞博士发表《教育报告书》,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做得很不够。因此,特地委任以王鼎昌部长为首的道德教育委员会研究新加坡学校的道德教育问题。
新加坡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真不多。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发展到这么好的程度,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有两方面:一个是文化素质;一个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好的?现在新加坡也在反思,新加坡下一步目标是高雅社会,就是把文化的意义提上去。他们讲,人的道德素质和伦理素质要上去,如果道德素质走下坡,国家经济必定走下坡。
1979年的《道德教育报告》是新加坡里程碑的东西,建议废除小学的“生活教育”与中学的“公民”,以“道德教育”取代,在内容上须包括三个方面:个人行为;社会责任;效忠国家。后两者就是他们公民教育的内容。实际上,在王鼎昌部长的《报告书》中,提议巴赫德博士出来组织一个策划组,推出新一代的道德教育。巴赫德博士被任命为教育部道德教育顾问,于1979年底成立了《新加坡中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研究组,依据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重新编写新一代的道德教育教材。
1979年的《道德教育报告》是新加坡里程碑的东西,建议废除小学的“生活教育”与中学的“公民”,以“道德教育”取代,在内容上须包括三个方面:个人行为;社会责任;效忠国家。后两者就是他们公民教育的内容。实际上,在王鼎昌部长的《报告书》中,提议巴赫德博士出来组织一个策划组,推出新一代的道德教育。巴赫德博士被任命为教育部道德教育顾问,于1979年底成立了《新加坡中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研究组,依据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重新编写新一代的道德教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