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之所以能在社会的大家庭中彼此和睦、融洽相处,社会这台宏大的机器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道德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我们的社会需要合格的公民。怎样才算是有道德的合格公民?应是具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的人。具体表现为兼备“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坏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的人。只有具备了这些起码的道德规范,人们才能够自觉的去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社会秩序因此得以维持,社会也因此走向文明进步。
“人非生而知之者。”公民的道德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要靠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持之以恒的影响。因此,古今中外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大学章句》中有云:“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韩愈在《师说》中也开宗明义地讲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强调:“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