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毛笔书法入门的教学
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顾晓兰
【内容摘要】
社会生活的节奏在不断加快,如何让小学生更快地进入毛笔书法的快乐天地,是从事书法教学的人所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书法的美育观点入手,结合书法的选帖、基本用笔、运笔方式以及对小学生的评价,对小学生的毛笔书法入门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 小学生 毛笔书法 选帖 用笔 运笔 个性化评价
我们看到:书法,作为祖国的一门传统艺术,它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取法乎上”,临摹入手。而这里的临摹、取法,严格地讲,就是以颜、柳、欧、赵之类的法帖的照搬照套,这样,极易形成许许多多的桎梏与框框,束缚了小学儿童的思维及创异能力。再者,这类法帖法度严谨,用笔精致,入门就难,学生极易丧失学书的兴趣;即使有朝一日跳了进去,想跳出来,却又是一道难关。
我们发现:在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书法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立足于美育。即培养儿童对书法艺术之美的敏感、体验及对书法艺术美的创造热情与表现能力。因此,在小学书法教育中,就应特别注意掌握好发展的方向——对学生进行训练和评价的方法。
一、选帖——力求广泛。
针对书法教育应立足于美育的观点,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临摹?要不要法帖?我认为,临摹就是技能的训练,它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必须的;但应注意的是:临摹的最终目的应是体验与创造书法艺术之美。因此,为了让学生们体验各种不同的书法风格,法帖的选择,绝不应局限于法度森严的唐楷等,在字体上力求多而广。
——从魏碑中选择。魏碑是魏晋南北朝碑帖的总称,又特指楷书的石刻。其风格以古拙为主,特别是篆隶的体势十分浓厚,而且其作品不像唐楷那样讲究,增加了率真野逸的风姿。如:《张猛龙碑》笔划方正,又较为规范,结构古意犹存,适合学生的书写。
——从汉隶中选择。汉隶结构工整、舒展,点画特点明显。清代的王澍曾评价:“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如《张迁碑》,此碑面貌极为明显强烈,格调高古,峻实厚重,堪称神品,历代多有人以此碑入门。学生学汉隶,可以较快地学会提按等笔法,不失为学书的一条捷径。
对于小学书法教育,我们需要的绝不仅仅是森严的法度,僵硬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对美的认识、追求与表现,让少儿书法的未来,一样能够表现出活泼、自由的格调,跳跃、轻快的节奏,充满着灵性与生机。
二、练笔——尽量多样。
练笔,就是训练运用毛笔的能力,临摹各类法贴是一种重要的练笔方式。我认为,为了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美的体验及表现能力,在学生书法教育入门之时,不仅对照字帖进行练笔,还应另辟蹊径进行训练。
1、用笔的初步体验训练。用笔的方式主要有中锋和侧锋、提和按、转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分别加以训练。其中的线条,不必以汉字笔画为主,只要是用既定用笔方法写出即可。如训练学生提按的线条,可以使用“~”线形,先从轻到重,再由重至轻。让学生在自由的笔墨挥运之中,逐步体悟不同用笔方法所能表现出来的线条效果。
2、运笔的初步体验训练。运笔是指使用各种用笔的方法如中锋、侧锋、提、按等,写出具体线条的过程,这是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方式。线条是书法的生命。对线条美的体验训练,教者应要求学生不断地去体验中国书法线条所具有的独特丰富的内涵。具体包括线条的长短、粗细、浓淡、枯湿等外形、表面视觉效果的观察,并通过严格的惟妙惟肖的训练,进而力求体验出线条的质感,领悟出线条所表现出的粗犷、厚重、流媚、飘逸……在此训练过程中,绝不等同于传统的临摹,特别是质感的体悟,完全可以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手中的笔墨挥运,自由的去体验、理解,并达到体悟于心,具体的做法,可以出示几种不同的线条,或是对不同范帖线条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充分观察,再进行训练。
运笔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下方面:
运笔速度——能快能慢。速度的差异,可以给我们带来轻盈、快捷或沉重、缓滞的不同感观。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书法中的快慢有过精僻的论述:“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这对我们书法的训练很有参考价值。作为书法艺术,不掌握能快能慢的技巧,便无从形成节奏,更谈不上神韵,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了。在日常的书法教学中,应让学生领会到运笔快,则线条轻盈,太过则轻浮;运笔慢,则线条含蓄厚重,立体感强,太过则迟滞。针对楷书书写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特点,训练中应以慢为主,以快为辅,提高学生手部肌肉的微调能力。总之,若行笔速度能快能慢,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可臻佳境。
运笔方向——能正能斜。汉字的笔画线条,其起笔、行笔、收笔的位置有很大差异,书法训练必须解决笔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当进行运笔方向的训练。“永字八法”揭示了汉字笔画基本运笔方向,分别是:横(从左到右)、竖(从上到下)、撇(从右上到左下)、捺(从左上到右下)、钩(从右下到左上),此外还有提(从左下到右上)等,不一而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画五角星、三角形等几何形状训练,也可以用涂改米字格的方式,利用米字格的规范性,限定学生的行笔方向。
运笔力度——能轻能重。每一个汉字,笔画都有轻有重。轻笔细,给人以飘逸感;重笔粗,给人以沉稳感。轻重的配合,线条上有变化,结构上更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情趣。在日常书法练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轻不离纸,重不破纸。
3、笔画空间关系的初步体验训练。笔画空间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之间进行不同的分割与组合所形成的结构,是针对汉字笔画组合而言的。虽然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应做到笔笔不相同,但是古人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小学儿童初学书法,应以“平正”为主。我认为,汉字的笔画组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平行、中正、对称。平行,相同笔画方向一致,如:書的横,多的撇。中正,中间一笔多取中,如:本的中竖,大的中撇。对称,左右舒展一致,如:内字、单字。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三种笔画组合形式:
——平行的训练。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重复写相同的笔画三个,如三连横,务必做到相邻两笔之间的距离差不多。随着训练的深入,可以由三笔增加到四笔、五笔、六笔,直至更多。
——中正的训练。指导学生写出两笔,使它们其中一笔被另一笔平分即可。
——对称的训练。指导学生利用米字格或田字格,在竖(横)中线左(上)侧写一笔,然后以竖(横)中线为对称轴,在右(下)侧再写一笔。
只有如此,在以后具体临习字帖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评价——尊重差异。
传统的书法教学不考虑儿童的个性差异,用一本字帖对付所有的儿童。所以,传统的书法评价,其形式和内容大都单一。一是临贴,首先是看学生的字端正与否,其次是看临得像不像;顶多是也只是让学生写一段话,看写得“漂不漂亮”,单凭教师的印象给分。我认为,在书法教学评价中应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学书热情。评价的标准如下:
1、能专心致志地听讲、读帖、临贴。
2、在书写时能运用类推的方法,举一反三。
3、勇于争取让自己来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
4、对教师的评价,敢于向教师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5、有将各种字贴对照和将字贴上的字跟自己的字对照起来看的习惯。
6、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别人看。
7、能留心周围的字,喜欢参观各种书法展览,并爱加以自己的评论。
8、有所发展会十分兴奋,学习时,很少有精神涣散的现象。
9、爱读书法家的小故事。
10、用笔大胆,喜欢尝试一点“新玩意”。
11、能在课余时间进行书法练习,并能坚持一个月以上。
以上的十一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利于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书法素质,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书法水平。
教学实践证明,在少儿书法入门时,进行上述针对性的训练,会使学生较快地适应毛笔书写,提高用笔和控笔能力,临习字帖也会更加从容。总之,一句话,学生会更快地入门。
【参考文献】
〔1〕陈启元、任奕山 《中国书法分体诠释》 宁波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 34、95、96页
〔2〕丁国云 《钢笔书法的运笔训练》 青少年书法 总第153期 12页
〔3〕杨谔 《怎样评价学生的钢笔书法成绩》 青少年书法 总第16期 32页
〔4〕林崇德《儿童心理学》中国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第三版 364—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