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学生入情入境阅读的途径
案例背景:
《大禹治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大禹一心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的时候,要抓住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重要词句来理解。
教学描述:
细读课文,指导诵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1)读后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
(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3)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播放课件)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课文第一小节。
分析:
[在这里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图文对照,通过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感官,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2自然段。
(1)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紧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自由读课文,看谁读得最认真。
(2)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哪一句话令你感动?为什么?
(3)交流汇报。
大禹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
“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
“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
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里我让学生读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说说理由,通过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来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又积累了语言材料,提高了口语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对书面语言的感受程度。]
3、细读第3自然段。
(1)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13年,在这13年里(填读第一句话)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2)这些问题不光是你不明白,连禹的儿子也不明白啊!(填读第二句话)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又会怎样回答他呢?
(3)指名试着表演---互相点评后同桌互演----配乐加动作表演。
(4)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分析:
[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关键词质疑、提问,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通过创境表演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质。]
4、细读第4段。
(1)就这样,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齐读课文。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都在干些什么呢?(播放流动图)快来看呀!这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填读2、3句)
(2)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大禹啊大禹-----
分析:
[结合实际生活,融情入境,学生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产生与作者的共鸣,同时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5、指导朗读全文。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大禹。
教学后的反思:
一、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第一小节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先让学生浅谈自己的感受,再反复朗读,想象的基础上,播放图片和音乐,会让学生在朗读体悟时有感可依。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不断提升,在读和说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孩子们说道: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我看到了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我好像看到饥饿的人在路边讨饭,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竭地喊着:“救命啊!救命啊!”我还看到了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在洪水中艰难地行走着,大浪冲来,卷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她却无能为力,后来她也被洪水冲走了……
学生们正是在读与说的过程中发展了个性化朗读的能力,我也明白了:要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从而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的能力。
第二小节的教学,我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还给学生,自由让给学生。设计了让学生交流最令自己感动的话和原因。这一问题的设计,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不失教师的引导,我说:给老师一次机会,让我来读读这一句话,范读他吃劲了千辛万苦……大禹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哪些苦呢?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平台上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孩子情不自禁地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学生的情感再次被激活了。
二、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用质疑感悟式、故事连载式学习第三小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回去看一看,难道他不想自己的妻儿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块块磁石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情感的铺垫之后是循循善诱地表演。将表演活动设计成有梯度、有层次的螺旋式,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推向高潮。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设计一些动作再现生活。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我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热泪盈眶。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
三、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此时此刻在让学生说说读后的心情怎样,与第一小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而易举地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强烈得求知欲望。播放流动图,教师不必作太多的讲解,动静结合,此时无声胜有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学到这,难道你不想对大禹说点什么吗?由于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最后升华情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大禹。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