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同时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笔者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小学12册教科书,阅读总量不到25万字。这只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1/6,不足一部《安徒生童话》。可见,应该把语文学习的主体从课堂这一主阵地引入到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中去,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开创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
课外阅读,是一种自主的学习。自主性越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面越广,接触语文材料的量就越多。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自主营造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障,让学生自主营造读书的氛围,会有效地激发阅读的积极性。
1.自主动手布置“家庭小书房”。
2.自主动手开辟“班级图书角”。
3.自主设计课外阅读栏目。
*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最能激发阅读兴趣的莫过于自己选择的阅读内容。因为是自己选择的,才倍加钟爱;因为是自己钟爱的,才倍加亲近;因为是自己亲近的,才倍加的投入。因此,要把内容选择的权力交还给学生。
1.让学生愿意选择。
2.让学生会选择。
* 自主确定阅读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法。
2.读书笔记不求统一,让学生自主确定。
* 自主选择展示的形式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评,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这一心理特征,定期交流课外阅读的成果,就成了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不竭动力。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学生读书的内容、方式不一样,对阅读对象的感悟也不一样,因而交流成果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积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符合学生阅读个体差异,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