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生活与语文”有感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蔡红
首先薛辉老师作了名为《在生活与语文之间架构桥梁》的主题报告,随后张丽娟老师展示了《亲爱的汉修先生》的课外阅读交流课,接着薛老师的学生代表回忆了与薛老师相处的经历,原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就“生活语文”谈了自己的看法。
此次活动,启迪我思考了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生活与语文的关系。薛老师提出的生活语文,亦即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认识生活。从薛老师出版的《为你打开一扇门》这本语文综合实践书籍,我们看到薛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生活和语文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然而语文又不仅仅在课堂上,学生代表回忆了童年时代薛老师带他们走向田野,走进社区,走进自然开展的一个个活动,尽管岁月流逝,可那成了孩子们永恒不变的记忆,他让孩子幸福的童年有了更亮丽的色彩。当然,因为近年来安全成了老师不敢逾越的大山,我们就把孩子的生活圈缩小在小小的校园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可是任何事情总能想到办法的,我们带领孩子开展公民教育活动,还有,前几天,我们和孩子一起包馄饨的经历难道孩子还会忘记吗?所以,努力为孩子打开生活和语文的通道,孩子们会学得更有意思。
第二,读书就是学习。《亲爱的汉修先生》被人誉为是胜过了所有作文书的经典。从交流的过程中,张老师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写日记就是写生活中的事,而且要真实。那么每天要写日记,这一定会成为孩子们的苦恼,从那寻找话题,书中也做了提示:你有什么烦恼?你是谁?你家住在哪里?照着这个例子,我们还可以继续提问,这不都是日记的内容吗?这就是写生活。薛辉老师曾经让孩子们每天写日记,当时对孩子而言,一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可是坚持做了,就像洒下花种,只要勤于浇灌,就一定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第三,教师要有风格。我曾经和同事讨论过这个问题,任何一个名师,总有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当然,也有不足。我们需要的不是对他们的弱点进行批判,而是需要思考如何学习她们的优点,怎样让自己也变得有风格。成尚荣先生告诉我们,没有风格可能会成功,可是没有风格不可能永远成功,就像作家不也需要自己的风格才能独树一帜吗?就像薛瑞萍、薛法根、王崧舟,哪一个名师不是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呢?薛老师现在需要的就是这个,而我们普通的老师也需要自己的风格。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每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只有这样,你才能成功。再往下延伸,其实每个人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追赶潮流,总有一天会被潮流吞没。
每参加过一次这样的活动,它们都会在我的心灵里产生一点触动,不断地被唤醒,不断地提起,我想就像薛瑞萍老师所说的:我们做日有所诵,不是期望孩子们能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而是相信,播下无数的种子,总有一天会有绿色的生命从土地里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