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能够积累写作素材
巧媳妇难作无米之粥。这里的“米”就是写作的素材。素材的来源一是从社会实践活动来,二是从书本上得到。背诵就是从书本上获取写作素材,不让学生背诵而求其佳作连篇,岂不是难为学生!明代学者张溥,他每读一部书,都要用蝇头小楷工笔抄写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再烧,如是者七,遂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很明显,张溥这“七录”,实际上是把别人的书录在心上了,所以他才诗文敏捷。杜甫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破”,据我体会,恐怕就有点熟读成诵的味道。读“破”了万卷书,写起文章来还会“无米”吗?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熟读。他在谈到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可见,这背诵是与写作紧密相连的。这些名人背名篇、背名著,就如同不拒细粒蓄粮成苍一般,为他们创作之粥备足了丰富的米,才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文传诵……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规律:背诵是为写作筑苍储粮,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