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教后反思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蔡红
在校内常规听课的时候,我向大家展示了《掌声》的第二课时教学。整堂课的设计我是整合了薄俊生老师和另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上完以后自己也不知道哪儿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当然不是说自己的课已经好得没有缺点了,而恰恰是无所适从的感觉让我恐慌,所以现在我试着再来看一看自己的课,希望能理出点头绪。
整堂课我以小英的来信为线索贯穿教学,通过细读文本的几个细节:演讲之前的小英是个怎样的女孩?演讲课上,小英的动作和神态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内涵?两次掌声分别表达了同学们怎样的内心语言?演讲课后,小英有了哪些变化?最后通过反复诵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了情感。那么,从这点来看,我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做到了“整体——部分——整体”这样遵循语文教学特点的合理的往复,而且因为有一条主线,所以使得整堂课的结构显得非常紧凑。其次,通过小英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这篇课文的特色,教学时,我能通过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在想象、理解中朗读,感受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再者,通过品读,让学生理解了两次掌声的含义。可以说,这是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
应该说这篇课文这样来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我觉得就应当从三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最近我始终在想,我们语文课要做好两件事,朗读和发展语言,这也是我每一堂课的反思所在,我总问自己:今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朗读的训练了吗?今天我帮助了哪个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今天我是否在课堂上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我希望到高年级的时候,我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绝不是说几个词、一句话,而是几句流畅的话,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做到,但是我会努力。所以最后针对这个,我觉得在《掌声》这一课上,我让一位学生单独朗读第四自然段的时候,学生朗读不到位,这个时候我应当就像吴老师所指出的,重新范读,然后再让全体学生齐读,这样效果更好,另外在出示小诗让学生模仿的时候,应该多出示几种事物,如这掌声是春风,是细雨,是阳光,是鲜花,然后让学生接着说后面的内容,这样相对来说降低了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因而教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围绕学生学情出发,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
真诚地希望和每一位语文老师进行交流探讨,由衷地希望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