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良师的良知与能力
——师德学习心得体会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承璇
2000年五一全国劳动模范之一,北京22中数学老师孙维刚生动感人的演讲,使初为人师的我为之振奋,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作为一个老师应具有的良知和能力。
一、为人师的良知
诚实与善良——诚实与善良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肩负引导青少年成长的教育工作者,其行为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所做的是良心活,要求一副好心肠,努力做事,为人师表。
使命感——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肩负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如果仅仅把教书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这样的教师顶多能成为一个教书匠,绝对算不上教师。
勤奋与执著——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任何一种工作都无法与之相比。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与艰巨性,孩子们稚嫩的心田需要教师用心耕耘和播种,要求教师以执著的心态,勤奋工作,默默奉献。
常怀宽容——常听到同事抱怨学生这也不是,那也不对,也常听到许多家长为孩子伤透了心。其实,该负责任的不只是学生。细细寻思,许多时候,作为教师与家长,是否太过苛刻了呢?他(她)们毕竟还是孩子。因此,教师应常怀宽容之心,而不能求全责备。
满怀激情——实践证明,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对学习材料感到厌倦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教师应满怀激情,用行动去感化,用真心去感动,感动自己,感动学生,然后一起满怀激情携手奋进。
谦逊务实——为人师多年,表面对弟子总有三分霸气,然而内心还时常有点心虚,淘气的弟子不时以三分锐气让你折服,他们身上还真有许多值得师者学习的呢。教育弟子的过程中自己也时常受到教育,时常感到与他们一道成长。因此,教师应本着务实的态度经常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
二、为人师的能力
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才是好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系统的专业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是人人皆知的常理。教师要及时充电,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切忌以陈旧的知识来忽悠学生,否则最终是忽悠了自己。
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单调的语言,乏味的讲解,其催眠之功效可想而知。反之,鲜活的语言,风趣的讲解,必然能使学生专心致志,事半功倍。恰到好处的设问,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一味“对不对”,“是不是”地提问,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乏味单调。久而久之,必将误导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其养成惰性,不愿甚至不会动脑筋,只会机械记忆或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活脱脱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
课堂调控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如何成功驾驭课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段内获得最大收效,十分值得深思。某些性急的同仁常因学生的一些不良举动而生气,甚至发出河东狮吼。其实,暴怒之后你得到了什么,或许能得到暂时的平静,可实际却常常招致更多的抵触和反感。教师心态要摆正,切忌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对学生应有准确的估计判断,对学生课堂上的一些小动作,有时纯粹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只需一个宽容的眼色,或一个善意的提醒即可。反之,严厉的批评或斤斤计较往往会导致课堂气氛的不和谐。
沟通协调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很好地与同事、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时常要关注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好学生的状况,从而给予及时的协调和帮教。经常走近学生,与学生谈谈心,注重情感培养与交流,从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显而易见,一个不能很好与人沟通的人,其思想和信息是相当闭塞的,这样的人如何能够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又怎能期望他去引导学生。
扪心自问,以上所言我又具备了多少,对镜自照,惭愧之余,唯有珍惜时间,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才有出路。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