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关爱·呵护
郑陆中心小学 李细兴
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顽皮生。因为这是教育公正的道德要求。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掌。教师所遇到的教育对象,总是有差异的。他们中间有的聪明,有的迟钝;有的学习成绩优秀,有的则较差;有的与老师很亲近,顺从听话,有的则较疏远,个性执拗、顽皮等等。怎样对待这些参差不齐的学生,教育公正的要求是一视同仁,爱无差等。决不能以个人感情为转移,以成绩好坏定优劣,以智力高低定亲疏。基于这些情况,我们教师要坚持以公正的态度去处理好师生关系。一下谈谈我个人的做法和看法。
首先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所谓成绩好与差、顺从与顽皮的学生。教师偏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歧视或忽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情况,在现实教育中是存在的。教师对学习成绩有差异学生的欠公正的态度,往往可能导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鄙视成绩差的学生,把自己凌驾于班级之上,久而久之产生不和谐的因素,而成绩差的学生则会自卑,失去自信,逐渐游离于班级体之外,造成班集体的两极分化,不利于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整体提升。如,原五年级的王永杰同学,思维缓慢,作业拖拉,没有上进心,每天的作业总要拖到放学时才肯做,而且要老师盯着他,催他交作业时,才会拿出作业本来慢慢地开始做,面对这样的学生真是又急又恨,然后我每天都是内心地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等候,有时走到他身边看着他做,当看到做错时,我不厌其烦地给予讲解,一遍又一遍,直至他理解做对为止,从未因为他不及时交作业,错误多多而歧视他,指责他。
其次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家庭背景不一的学生。在当今时代,强调这一点显得很重要。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有的家庭富裕,有的条件一般,有的成为单亲家庭。教师对待家庭背景不一的学生在态度上出现分化是违背师德规范的,不能对家庭有背景的学生态度热情,迁就,放任,降低要求或关怀备至照顾过分,提供种种优越的学习条件,反之则冷淡,甚至漠不关心。譬如,钱江是一名母亲不知去向,父亲整天在外吃喝玩乐,根本不管孩子,现有外婆外公带着得孩子,缺乏家庭的父母之爱,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性格内向、孤僻,无心学习,整天在课堂里呆呆地,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给予关怀,给予呵护,作业很少能做正确,但我不批评,而是耐心地给予辅导,让他能理解一些简单的算理,会做一些简单的题目。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从职业责任的角度出发,避免个人的好恶,摒弃功利的因素,才能做到对那些天资不够好的,成绩较差的,个性特殊的,“不讨喜欢”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爱护,特别的尊重和体贴。这样的教师,就会得到学生的拥护,家长的欢迎,社会的尊重。这样的教师才能书写出大写的“人”字。这样的教师的教育不光有益于知识的传授,也有益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在教育事业中,作为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呵护和关怀每一名学生,让其感到在老师对他的温馨,作为教师不求什么,只求尽量给予学生一些关爱,真正朝着做一名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方向去努力吧。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