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换座位的艺术
承璇
[事例]上学期我新接手了一个班。在正式和学生见面后,坐在讲台下的一个男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个子不矮,外表看上去根本不象个笨孩子,而且作业字迹清楚端正,成绩也不是特别糟糕,却坐在了第一张,真是令人费解,想把他往后挪挪座位。但开学第一周我先得熟悉了解每个人,然后再做定夺。
然而三天的接触我发现这男孩有一缺点,就是他上课总是开小差,独自低着头在下面玩,若发现老师盯着他,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坐得端端正正,可不到三分钟又走神了。我奇怪地询问以前的班主任,他特意强调这孩子脑子好,就是自制能力不够,上课老是开小差,总改不了这个毛病,所以一直坐第一张,目的是让任教老师对他多一些关注,多一份提醒。看来我还真不能把他的座位往后挪。
于是我开始注意这个淘气鬼。上课时经常走到他身边,用眼神提醒他,经常和他交流,让他始终觉得我在关注他,千方百计减少他走神的时间,课后三番两次地后做他的思想工作,鼓励他,引导他,让他觉得天天有进步。可扫兴的是,这样费尽心机、苦口婆心的教育却收效甚微。
偶尔一节英语课前,我决定把他当作普通的孩子,不再特殊关照他,结果是整个一堂课他楞是没让自己闲着,连最基本的句子都读不好。我真的有点生气了,但课我还是忍着上完了。下课后,我突然叫班上两个大个子男生把那男孩的课桌椅子搬到教室最后的靠边的角落里,然后一改往日阳光灿烂的笑容严肃认真地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把你调到后面去么?你自己好好想想吧!”说完不顾他傻呆呆的样就回办公室了。
下一节语文课结束后,语文老师笑哈哈地走进来说:“今天xxx怎么那么乖?是你把他调后面了?”我连忙问:“他怎么了?表现怎么样?”语文老师兴奋地向我描述他在语文课上一反常态,居然不做小动作了。我心想他会不会因为这事受了打击从此沉默寡言的那也不行啊!不禁暗暗着急,常常留意他。
事情并非象我想的那样糟,而是有好转的迹象。几天过去,我发现他慢慢地在改变,不开小差,而且积极发言,表现非常好。一段时间过去,成绩也明显提高了,我和其他两位任课老师都感到高兴。
总以为事情会越来越好,他成绩提高了,我也经常表扬他,可两三个月下来,他又犯病了。我想这虽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可也很正常,孩子嘛,哪个不是错了改,改了又错,错了再改的?于是我又把他调换到前面来,说“后面的座位还真不错。Xxx坐那居然成绩提高了,换更需要帮助的同学吧,你还是老座位凑合着吧!”他一听我话就知道什么意思了,老老实实的在讲台下的第一张座位坚持着上好每一节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是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也发展了,懂得爱学习了,也可能觉察到老师真的一直在关注他,帮助他,所以,一个学期下来,他基本上已经把那坏习惯改掉了。
[反思]我常常想,把一个上课爱开小差的男生的座位,从第一张挪到最后一张,再又挪回原位,居然能够改掉了这个“顽疾”,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起初中物理学中“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比如流动的水可以发电等等。学生的座位在空间上的变换是否也能产生相应的“动能”和“势能”呢?
心理学家认为,“注意”是感觉的第一环节,也是记忆的开始。不断地改善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就有可能改善学生原有的课堂学习习惯和心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改善就是学生的“主动注意”增加了,心理上主动接受程度增加了,课堂上表现出的行为就是学习的承载了加大了,比如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更持久了,内容更全面更深入了,课堂的良性学习氛围和效果都能持续稳定等等。每个学生在教室里座位的不同发向的调换位移,必然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另一种客观世界的“动能”和“势能”,对学生个体而言,其作用机制是:座位的变换引起学习心理的改变(“动能”、“势能”),促使学习行为的改善,从而达到学习效果的提高。
事实上,我从那以后逐渐尝试着给更多的学生创新型的调换座位,乃至推及整个班的学生,也有不小进步,特别是在课堂纪律和学习习惯、学习行为的培养方面有明显成效。对于一个班集体而言,作用如下:全班座位的调换,引起全体学生学习心理趋向的改变,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良好的班集体学风,从而达到集体的进步。
诚然这样做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身高可能考虑不周到;每次调位不是以组为单位左右调换,而是全体流动,很有“兴师动众”的感觉。但念及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和培养,我并没有“因噎废食”,而是在长期养成的习惯中化解,学生也乐意接受。只要改革的动机和结果是良性的,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