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课堂原生态
——一个弱校变强的真实案例
本报记者 叶莎莎 实习记者 郭永彬
·案例1· 给学生当“妈妈”
今年22岁的李晓雪是山东东营胜利油田第四小学(以下简称“四小”)一年级B班30个学生的“妈妈”,去年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她很快就和孩子们融合在一起。能感受孩子们对她的依恋,享受到师生间的温情,李晓雪觉得自己很幸福。
被学生叫“妈妈”在李晓雪看来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在四小,老师爱孩子,孩子爱老师,孩子们从不遮掩他们与老师之间的亲昵。每当下课的音乐响起,老师身边就围满了要老师抱,要在老师怀里撒娇的孩子。那种孩子对于老师的无限依恋和亲近,让班级这小小的集体更像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家庭。
“四小的氛围和我在其他学校参加毕业实习时一点都不一样。”李晓雪如是说,“在我曾经经历过的课堂,一般都是统一颜色的木制课桌,摆放得规规矩矩。学生们上课也要挺直腰板,背着双手坐在板凳上,等待老师称赞自己坐得好,而老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学生。”
而在四小的课堂里,没有讲台,老师和学生们在教室里“平起平坐”;黑板不再是为老师板书用高高在上,而专门为了孩子“降低姿态”;三角形、半圆性的彩色桌椅在教室里随意组合错落有致;四小的课堂更像一个为小孩子们准备的精致舞台,而老师就是这场少儿节目的主持人。
老师和学生之间何以有如此亲密和谐的关系?
“以前对学生总是批评的多,夸的少,学校里也有过体罚学生的情况。”在四小工作了五年的巩春红老师说,“可是现在你再不会看到老师体罚打骂学生。”这一切的变化始于全校教职工对“幸福”的思考。
2001年10月,校长高峰走马上任,学校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校训被静静地摘了下来,变成了“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理念的转化给学校带来的是“洗脑”式的革命,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每一位老师都在积极思考,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从身心俱疲的“管”、“抓”学生到现在开放式的教学,和四小共同成长九年的李老师如今也开始享受起了工作的幸福。“老师,我们觉得光听写生字复习不新鲜了,能不能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互相抽查,再在小组里派一位代表,参加小组间的听写生字比赛呢?”发言的是李老师五年级毕业班的一名学生,在这堂语文复习课上,李老师欣然接受了学生们的建议。“学生们都特别有想法,在学习中他们有时比老师探索的多,而对学生合理的建议老师没有理由不答应。”在李老师的课上,学生可以自选题目或复习方法,小组讨论、学习竞赛,应该如何学习,学生也有了发言权,自然热情高涨。
理念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决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先进的理念要从实际出发,再回到实际中去。要“让阳光洒满孩子的心田”,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幸福,每个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创造属于自己的制胜法宝。而学校就是舞台,一个给老师和学生张扬自我的大舞台。
从2001年年底开始的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围绕师生之间的平等互爱,尊重学生人格细致展开。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取决于教师的信念,而学会“赏识学生”是给老师“洗脑”的第一课。“赏识学生,让我们开始更加关注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欣赏教育实质上就是让学生们发现自己价值的教育。”“欣赏教育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教育课程。”……说到被“洗脑”的感受,每个老师都有说不完的感慨。而之后,四小的学生就多了一个“爱的档案袋”。在那里,学生一点点细小的变化都离不开老师关注的目光,从学生的个性资料,到对他们的综合素质评价,老师用蘸满爱意的笔记下了学生的点滴进步。
在学校成长的不光是学生,老师也有自己的“成长计划”。在四小“教师成长计划”中,教师根据各自条件,对自己今后五年的成长做出规划。“学校要办出质量,不能光靠几届好学生,最根本的教学资源在教师,只有好的老师才能将学校带动起来。”校长高峰说,“要让学生真正幸福,必须首先让老师感受到由衷的幸福。给老师以尊重和关怀,给他们提升自身能力和价值的机会。”从开办校中校“教师研修学院”,配发书籍,聘请名家名师到学校讲学,到全体老师的英语夜校,组织新教育实验,开设教学练兵场,人人参与教科研课题,与上海名牌学校的交流互动……成长在四小的老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变化,在这块教育实验的沃土上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案例2·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三堂教学课的真实体验
“我觉得××同学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他说的计算方法也很正确”;“××同学说错了,37加5不等于32,等于42”;“老师,我觉得您应该把字写得再大一点,我有点看不清”……这是5月24日上午,记者在四小一年级四班的数学课上看到的学生课堂反应。在他们的数学老师陈敏看来,孩子们这样的反应太正常不过了。
在这堂讲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数学课上,陈敏老师像往常一样,把孩子们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调节到最高。在讲完必要的方法技巧后,这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让孩子们自己给全班同学出题。比如,讲完两位数加上一位数,不用进位的算法时,他让坐在后排的平时学习不太好的一个同学出题。“因为这种不进位的加法比较简单,我从他的神态判断他能回答好。给他这样的机会是为了鼓励他,让他获得自信。”陈老师课下对记者说。果然,这个同学很顺利地回答完毕,在得到老师表扬后,带着得意的神情继续听课。
“从说出答案的流利程度和对错与否上分析,我基本能判断该同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陈敏老师很自信。
短短一堂课下来,全班30位同学基本上都能获得被老师提问的机会,而一旦回答对了,则获得老师奖励的一个小贴图,积攒到一定程度则有机会参加学校的“摘星计划”评选,获得校长的亲自奖励。如果回答不上来,老师也不会批评。在课堂中,每一位同学如果对老师或者其他同学有意见可以随时提出来。这样,孩子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在课堂中做主人的感觉。
“原来的课可不是这么讲的。那时候都是我自己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完,然后给同学们出题做,或者做课本上的练习。教学效果只能等看完孩子的作业后才能知道。老师费劲,孩子听不懂也不敢提出来,效果不好。”陈老师谈起过去很有些感慨。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该校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老师的引导结合起来,是课堂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的原因之一。原来我们也说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但很多方面都没有落到实处。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来。”同来听课的温副校长对记者如是说。
现如今,四小的老师们在教学中都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二年级D班使用英语和汉语共同教学的科学课上,陈昕钰同学听得极其认真,刚刚荣升“学校小升旗手”的她还带着红色的绶带。她的积极表现得到了年轻英语老师的口头表扬,还获得了一个奖励贴图。课下,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双语科学课上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稍后,在该校教学顶楼的音乐教室里,一位带眼睛的年轻音乐教师带着一年级B班的孩子载歌载舞,在欢乐声中开始了音乐课的教学。整堂课下来,30名小朋友热情高涨,不仅学会了动听的儿歌《小蝌蚪》,还在老师的鼓励下,根据曲调自创了很多歌词。带队来的两名班主任受到课堂气氛的感染,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起儿歌来。
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不仅大大释放了老师的压力,调动了全班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也为学校管理者简化了工作程序。对他们而言,如果想对老师进行听课、评课,“只要能记下这些孩子的回答,就可以很容易地评价一堂课的课堂气氛了。”高峰校长这样看待“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做法给学校管理者带来的好处。
·案例3· 孩子是班级生活的主人——一次普通班会的启示
2004年5月24日,上午10点半的时候,四小三年级4班的“执行班长”张宽的心有点“突突”地跳。一会儿,主题为“我为对手找优点”的班会将由他来主持。虽然这个9岁的男孩已经不是第一次主持这样的班会了,但是这次显然有所不同,包括校长在内的多名校领导就在现场。而且这次他的班主任王莹将自始至终作为一名观众参与其中,不会给他提供任何帮助。
“同学们好!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对手,对手的优点或许就是我们本身的缺点。给对手找优点实际上也是发现自身不足,提高自己的过程。因此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是‘我为对手找优点’。”简短的开场白之后,张宽的脸蛋已经是红扑扑的了,但是,总算稳住了阵脚。
接下来的班会按照预定程序进行。全班34名同学分成若干“对手”小组,被分别邀请到前面发言。四十分钟的班会被这个还略嫌稚嫩的“小主持人”调理得井然有序。他恰当到位的点评和优雅的邀请姿势很有些“大牌主持”的风格。同学们也很配合,往往一组刚刚说完,没有发言的同学们便齐刷刷地举起手来,要求发言。
作为被第二组点名的同学,牛文孝、杨圣、杨玉玺三个小伙伴兴奋地走到前台,与同学们面对面。
“牛文孝的优点是团结同学,遵守课堂纪律,会武术,体育也不错。”当胖墩墩的杨圣说起他左边的“对手”时,牛文孝的脸红了,并不时用眼睛瞟着四周,似乎很有些不好意思。而杨圣则丝毫没有顾及这些,继续说:“但他的缺点是性子急,好动手。希望他能在成长的每一天记住我的话,达到辉煌的人生顶点。”这句颇像长辈对晚辈寄语的祝语一下子引得教室里哄堂大笑。在笑声中,三个小家伙完成了对彼此的评价。
在张宽的主持下,先后有8对对手走到前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他们各自“吹捧”自己的对手,同时也对自身的缺点进行了剖析,并表示要努力改正。
按照预定程序,班会的第二部分是由本周“执政”的五名班委会成员和下周即将上任的四名“班委会”进行交接和施政演说。看着这些稚气未脱的小班委会成员们颇有些成竹在胸地表白自己的管理方法和心得,班主任王莹一直在一旁微笑。
对于这次班会的效果王老师是满意的,但是最让她满意的是自始至终,从班会时间的落实,主题的选择,内容的确定,她除了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外,其他的工作都是由学生们自己完成。在班会组织过程中,她非但没有觉出累,反而切切实实地有一种轻松的感觉。
其实,不仅在组织班会的过程中感觉轻松,平时王老师在管理学生时也有放松的理由。在四小,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这一点,该校的其他班主任也有同感,而周围很多中小学校的班主任都很羡慕。
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生活,最直接的一个体现是班委会实行“海选制”和“轮流执政制”。全班的学生干部并不由班主任老师说了算,而是由全班学生投票选举决定,谁得票多谁上。全班同时选出两套班委,分不同时间管理班级。如果“台上”的班委会管理不合格造成同学意见很大,则由另一套班委会成员接替。由此,全班同学对班干部不仅有决定权,还有监督权。“这样的模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班级生活的积极性,同时对他们民主意识的培养也非常有意义。”高峰校长对记者说。
“班级生活质量”绿色流动旗是对优秀班集体的奖励,一周评比一次。如果该班在一周之内在课堂气氛、课间操秩序、卫生等方面表现优秀,则可以获得这面流动绿旗。这在无形中增强了同学维护班集体荣誉感的决心。
该校没有政教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护导处”。教师原来是板起脸孔,唯我独尊的师道尊严形象,而现在则要对学生进行保护、爱护、指导等。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学生“校园小主人”的地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承认和支持。
“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是悬挂在四小教学楼上的大标语,也是高峰校长的口头禅。“孩子的幸福是什么?是应该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获得童年的快乐。把课堂的‘管理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体验做主人的感觉,在体验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不同角色中成长,是他们获得快乐的源泉之一,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的一种有益尝试。”
【专家点评】情感,学生学习与学校发展的基础
胜利油田黄河第四小学只是一个案例,一个弱校变强的案例,但变化的意义却绝不仅限于此。到这所小学考察,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所学校,校长和老师们推行了一个“小小访问学者”的计划,让一些由于学习意志、学习情感存在问题而导致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到兄弟班级做“小小访问学者”,因为代表自己的班级,孩子们变得格外努力,自律的意识、积极的情感、力求完美的态度都得到了升华。没有批评,没有高压,甚至也没有学习上的任何强化,但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综合素质竟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个时期以来,大家都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我想,从这个案例中,也许能够找到一个回答。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越来越明确起来,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学生的情感、态度甚至价值观。我曾经就“补课与补预习”的区别与老师们进行过讨论,如果我们仅仅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出发,也许补课与补预习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如果我们把情感、态度也认为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小视给学生以自信的价值,而在新授课之前帮学生一把,提前给学生一腔自信,也许更能看出“补预习”的匠心独运。我之所以赞赏四小“小小访问学者”的聪明之举,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考虑的。
最近,我又听到了四小校长高峰的另一个似乎是很不起眼的故事,他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即,向全校的孩子们一一地派发了“红包”,从第一名孩子开始,一直到第一千二百名,他亲手把包裹得规规整整的红包送到了每一位孩子的手上,让孩子们自主地消费他送去的红包。事情很小很小,不过是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小学校园;钱更是很少很少,每位孩子不过只有两块钱,但我们从中却见到了校长的心灵,明白了孩子们在他心中的地位。他知道学校是为了什么,他知道孩子们的幸福需要什么去酿造,他在变着法儿让校园生活更生动,让校园里的阳光更灿烂,让校园里的空气更甜美。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当然也是学生成长的基础。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提到学校发展的命题。因为,四小的发展,同样可以作为一个证明:情感,同样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在高峰到四小担任校长之前,学校是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学校,两年下来,蓬蓬勃勃的生机、昂扬向上的活力,突然之间像是从地底下冒出来一样,是什么有如此的力量?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情感。是情感改变了学校,是情感感动了家长,更是情感塑造了孩子们。在这所学校里,制订一切规章制度的基础建立在尊重老师们的前提之下,学校的一切活动,立足于创造老师们的幸福人生,校长的心里总是装着老师们的冷暖,老师们的手上更是掂量着家长的牵挂。这样的情感汇集起来的力量才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并不否认,学校的发展需要很多客观条件。但是,在许多学校,有了充足的条件并没有见到预期的发展,似乎管理者还在期待着更加优越的东西。其实,物质的追求永远不会解救我们,比它更重要的其实反而就在我们身边,什么时候我们真的在乎被管理者的感受,把促进他们健康的情感作为管理的着眼点,也许,会有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李希贵)
李希贵,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著有《教育艺术随想录》、《每位孩子都能成功》等专著。
【采访手记】 还师生以主人的地位和尊严
采访胜利油田黄河第四小学的几天中,记者头脑中一直在思索: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一个曾经年均流失30%生源的学校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全油田瞩目的学校?
有几个场景在记者头脑中挥之不去:第一,一个转学过来的小女孩在和记者的对话中坚定地说,和原来的学校相比,现在她学习很轻松,作业少,而且还能担任班干部,自己很喜欢。第二,在课下,学生们碰到老师,都会很快速地反应一句:“HELLO,TEACHER!”有时还会围住老师闹个不停。丝毫看不到教师板着脸,学生老远就想避着走的情景。第三,有个私立学校想以高出原工资一千元的价格挖走四小的一个骨干教师,在得到高校长的首肯后,该老师却突然改变主意,不去了。校长问他为什么,她说,舍不得在这所学校享受到的良好自我提升的机会。
这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学生爱学校,以学习为真正的乐趣。第二,师生关系融洽,可以平等、和谐、健康地交流。第三,教师以学校为知己,工作勤奋,人心稳定。
也许,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校成功后的经验总结。但是记者所感兴趣的是,这些经验背后的原动力是什么?换句话说,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该校如此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
高校长曾经说过一句给记者印象很深的话:“学校要办出质量,不能光靠几届好学生,最根本的教学资源在教师,只有好的老师才能将学校带动起来。”在这所学校,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受到的尊重最多,也能真正体会到校园主人的感觉。每年过节,教师的亲人都会收到高校长的一封亲笔慰问信,而且每天,教师们都能在学校中获得惊喜,有时是精神上的,有时是物质上的。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对于这样的学校,老师们没有理由不拿出全部的力量来工作。
此外,这所学校的管理者还认识到,教师们最好的福利不是物质上的,而是教学能力上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提升。为此,学校开办“校中校”,每年暑期都对老师进行培训,还花大力气与上海等名牌学校结对子,让老师们走出去开阔眼界。作为教师,他们能体会到教学的快乐;作为一个人,他们能体会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这样的学校自然有发展的原动力。
尊重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学校的秘诀之一。高校长认为,学生管理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共同的“规则”,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制定“规定”。在四小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做广播操时,班主任老师不是在一旁监督,而是在队伍前面和学生一起做。老师要求学生几点到校,老师首先自己要做到,晚了一样受惩罚。这样在共同的“游戏规则”下,老师管理变得轻松,学生较好地完成了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
让孩子们做校园生活的主人。“校园文明监督示范岗”、“光荣的小升旗手”、全班“海选”的班委会……所有这些培育主人翁意识的做法,让孩子们有了自我管理的空间和舞台,也让学生们体验了责任意识。
学校是管理者、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机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三者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把握和确定,是决定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四小由弱变强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