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体现生态课堂的教学操作模式,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实践策略,最终形成和谐自由的生态课堂已迫在眉睫 一: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目标”是课堂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目前的课堂。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思考并始终围绕目标进行定位思考,而且不仅有短期的每节课的目标,而且要有长期的长远目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但是学会与人合作,对我国中小学生尤为重要,新课标积极提倡合作的学习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展示导学、目标检测放眼当下的语文课,热热闹闹,学生说说容易,一到落笔却步履为艰,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加强课堂练笔展示导学、进行目标检测是何等的重要而片段练写则是借助文本训练语言的最好时机。 关键词:目标导向,任务驱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展示导学、目标检测 |
“生态课堂”模式探究
缘起:当今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段时期,浮夸之风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形式主义越来越盛行,表面上热热闹闹,形式上花里胡哨。语文教学的非语文现象不断繁衍,使语文教学褪色、变质、错位。在教学中淡化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弱化了语文学习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的掌握。语文课缺失了语文味,其实是语文教学失却了根本。 ——杨再隋(我的批注:所言极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应该强调还原本色,回归本位,语文教学再也不能折腾了。杨先生的这段话给我们的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 )
大道至简 真水无香 ——于永正
(我的批注: 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洗去纤尘,流露本真,用最生态的课堂来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真养。这是一个历经了教学各种改革后的老学者的大彻大悟,值得我们这些 还未“出格”教师的咀而又咀。)
纵观以上观点,不难发现构建体现生态课堂的教学操作模式,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实践策略,最终形成师生、生生,师生与环境高度和谐自由的生态课堂已迫在眉睫。从拿到实施方案到现在,我走过了三个阶段:研读——实践——明了。在班级进行了20天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通过生态课堂模式的运用,我发现了四大转变:
1.语言有舞台朗诵性向生活谈话式转变。(激情四溢的过渡语少了很多)
2.站台由居中固定式向行间巡回式转变。(小组合作,来回走动多了。)
3.角色由教练指挥式向球员参与式转变。(互动生成的多了)
4.对文本的钻研由借鉴模仿式向独立建构式转变。(对文本的把握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角,有了对文本审时度势的能力。)、
纵观校长的这份《生态课堂的实施意见》,大部分的内容都似曾相识(无非就是新课程理念),我们的视线应聚焦在生态课堂的模块上:
仔细揣摩课堂模块示意图,你会发现导学部分侧重于学习内容,研训部分侧重于学习形式而反馈部分则侧重于内容检测。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操作呢?下面就以具体案例的形式加以阐述。
一:目标导向,任务驱动
“目标”是课堂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目前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不是没有目标,而是太空、太虚或太大,缺乏学科本质内涵的把握和可持续性。另外,大部分教师关注知识目标的设计与达成,而对过程性与思维性目标重视不够或缺少规划。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思考并始终围绕目标进行定位思考,而且不仅有短期的每节课的目标,而且要有长期的长远目标。在确定目标时,要始终切中学科本质和学生的实际。不仅关注知识目标,更要重视过程与思想方法目标的达成。目标的实现通常是通过“任务”来落实的。
《怀念母亲》,这是一篇散文,这种文体对六年级学生来说还不是很熟悉,针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两节课我分别以两条线索来贯穿全文。第一节课我的切入点定在品读季羡林的写作特色,所以我定的目标是1、了解作者,走近季羡林。2、朗读全文(四人小组轮读),提炼内容。3、字词交流,强化基础(从词语中了解季羡林用词之洗炼)。4、聚焦日记(文本内容),体会特色。5、片段练写,深化特色。第二节课我的切入点定在散文的“形散神聚”上,对于“聚”字,紧抓“怀念”一词展开了剥笋式的研读。第二课时目标:1、研读生母,感受怀念。2、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3、材料补充,深化怀念。4、片段抒怀,升华怀念。本文的教学设计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备课模式,按照文本自身的特点“形散神聚”得以建构,这次教案的设计也让我彻底从查阅资料备课向不借助任何资料全部由自己独创的教学备课中行走,我发现走的更踏实,更和谐,更有成就感。接着我又开始了更多课文的尝试......
蓦然间我对目标导读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是框架,它框不住我们的教学特色与对文本的建构,它是鞭子,它抽打着我们钻进文本,沉潜其中。当所有的教学内容谙熟于心之后,它又抽打着我们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富有逻辑的思维来制定我们的教学目标,这不就是“大道至简 真水无香”的至高境界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面对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也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教师要认同学生之间的差别,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养成学习上有主见,不人云亦云的习惯。
然而,自古以来就有“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之道理,现代课堂“鱼与熊掌”都很重要,然而在课堂上两者之间的矛盾也越发明显。纵观现代课堂教学,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被认为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与人合作,对我国中小学生尤为重要,他们习惯了“独享”,在集严重缺乏与人合作的习惯和能力,他们很少有机会体会“拧成一股绳”的力量。新课标积极提倡合作的学习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以下一些对策,可以使“鱼”与“熊掌”兼得。1、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给小组发下菜单,给每个学生进行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以学习《詹天佑》为例,我分工如下:1号选手:2条隧道示意图 2号选手:2条隧道的具体说明3号选手:人字形线路的示意图 4号选手:人字形线路的具体说明,使得课堂交流时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互通有无,气氛热烈,效果很好。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之法,也不是每课必用,每问必用,二者不可分割的。在一些不需深入探索的教学环境中,可以更多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如词语教学,学生分工:1号选手:找难读的字 3号选手:找难写的字 4号选手:找难理解的词语 2号选手:完成学习清单以及说明方法的探究、以排比段为文题的写景文章的教学等。而特别强调深入探究的问题尽量少用甚至不用。使用任何教法和学法都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要对症下药。课堂上不能只追求热闹的形式,有时寂静的课堂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讨论问题时,最容易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所以我通常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任何人不能交头接耳,且需将疑惑和想法简单记录,然后给他们较少的时间进行组内交流。这样学生既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又在此基础上听取了同学的想法,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我得到的启发是:很多时候,不能直接进入合作学习,而要先进行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记录下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入合作学习阶段,但其中也不乏弊病存在:每节课下来完不成相应的教学内容。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本人不能“稳坐钓鱼台”,要走下讲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学习《索溪峪的野》这篇文章中,我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分工如下:1号选手:情感朗读,2号选手:想象画面3号选手:品词品句4号选手:片段练写 最后小组展示,理解全文。每个学生都承担了不同的任务,相对来说这种小组合作是难度最大的。当学生讨论、交流时我积极参与其中,这样做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能非常准确地把握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困惑,可以马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引领。这种教法对教师来说也是挑战,需要教师“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这节略读课整整上了两课时,上得我大汗淋漓,小组合作想说爱你真是不容易。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成为一种模板时尚,要因师而异,因生而异,因文而异,只因时制宜才能事半功倍。
三、展示导学、目标检测
放眼当下的语文课,热热闹闹,学生说说容易,一到落笔却步履为艰,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加强课堂练笔展示导学、目标检测是何等的重要。语文教学应该体现语言教学的本质,它不是单教“写了什么”,而更要教“怎么写的”, 语文课就是学语言的课,必须忠实地凭借文本,不要游离,不要忘“本”。而片段练写则是借助文本训练语言的最好时机。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具体举例如下:
题目 |
小片段练点 |
片段练习的目的 |
1.《山中访友》 |
假如我是一棵树 |
培养想象能力,提升文本中心 |
2.*《山雨》 |
雷雨的片段描写 |
迁移性的仿写,提升写作功力 |
3.《草虫的村落》 |
你还看见了什么….. |
培养想象能力,升华文本中心 |
4.*《索溪峪的“野”》 |
仿写山野或水野或人野或动物野 |
依托文本仿写,提升写作功力 |
5.《詹天佑》 |
写颁奖词或谈谈自己的感受 |
提炼内容,升华文本中心 |
6.《怀念母亲》 |
练点1、仿写环境描写 练点2、结合《我的中国心》歌词,表达季羡林的内心感受 |
依托文本仿写,提升写作功力 提炼内容,升华文本中心 |
7.*《彩色的翅膀》 |
仿写13自然段的动作描写 |
依托文本仿写,提升写作功力 |
8.*《中华少年》 |
学了这首诗后,谈谈你的感受 |
提炼内容,升华文本中心 |
9.《穷人》 |
练点1:仿写细节 练点2:续写《穷人》 |
依托文本仿写,提升写作功力 培养想象能力,升华文本中心 |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
探究知道真相后的心理活动 |
提炼内容,升华文本中心 |
其实,阅读教学中课堂练笔的设计还远不止上述几种,只要我们老师做一个有心人,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捕捉时机的眼睛。但无论何种设计都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要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切不可为练习而练习,使课堂变得臃肿。课堂练笔的设计还要注意实际的安排,不能为了练习而破坏教学过程的进程,使课堂变得生硬。
总之,生态课堂”他不是名词,也没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生态课堂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生态课堂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它、拥有它,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把体验它、关照他。在这样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那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生态课堂”的同时,”生态课堂“也成就了你自己。
(备注:纯属原生态的研究,无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