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心 中 的 生 态 课 堂
狄丽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滋润了教师的心田。我们欣喜地发现,这场新课程的变革,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天地。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对当前的语文课堂进一步反思时,我们感觉到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一些语文公开课太强调新颖,追求前卫;太注重形式,盲目跟风,而全盘否定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训练时不去训练,课堂上赶时髦,走形式,摆花架子现象比较严重。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我个人认为,自然、和谐、本色的课堂,就是我追求的理想生态课堂。
一、 求“真”的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求“真”的课堂。
1、真正“自主”。
一提“自主学习”,不少老师便将之理解为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定,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挑,学习方法由自己选,结果走入了自主学习的误区。学生表面上获得自主的权利,可都没有凸现真正的自主。长此以往,反而造成了学生能力低下,智力发展一般。因此,我认为真正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如何,关键是教师的“导”,要导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导在学生困惑迷茫时。
2、抒发真情。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感情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上汩汩流淌。我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此时的你,一定已被彼得妈妈无私的母爱所深深地打动,也一定想起了自己的妈妈,也许从作者身上,你还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写下你心中想说的话,可以对作者说,可以对作者的母亲说,也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
孩子们有的说:“作者叔叔,我从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我对妈妈的体重也一无所知。”有的说:“作者的妈妈,您真是天底下最好的妈妈。”还有的说:“妈妈,十年来,为了我的健康成长,您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但却不求任何汇报!”一时间,课堂上真情涌动,孩子们怀着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着对母爱的感悟。
老师接着说:“同学们,比大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应该说,是母亲的胸怀。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点滴进步都饱含着母亲的心血,每一天成长的背后都有她充满期望的目光,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爱!”最后,在抒情委婉的音乐声中,再次齐读表现母爱的经典文字。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激发了孩子们的真情,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 倡“实” 的课堂。
1、语文课应上得扎实。
即语文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要主动讲解。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
2、语文课应该追求朴实。
那种追求场面热闹,形式花哨的语文课终究不长久。我们应该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
我曾听过湖塘桥一位老师执教的一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望洞庭》,他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欣赏一下大家心中所积累的古诗。
学生背诵,教师恰当评价。
2、导游洞庭,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湖南省北部有一个美丽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界,气象万千。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有传世名作。其中,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望洞庭》描写生动,想象逼真。请大家轻轻朗读一下这首古诗,相信大家会深深喜欢上它的。
(二)、圈点“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1、提出自学目标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2、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你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需要别人帮助的?
(生:自由交流;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读一读,教师评价,学生互评。
2、说一说,介绍感受,一起分享。
3、画一画,画出意境,展示成果。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新境界:语文课要上得自然、淳朴、不刻意雕琢,回归本色,让语文课真正姓语。
三、重“简” 的课堂。
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一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味。而有些简单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我认为,简单的语文课堂应该是:
1、内容简约。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浅出上做文章。准确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
我记得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歌时,原先也设置过一个问题:“你们先认真读诗,再说说应该怎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后来“磨课”时考虑到此诗意思浅显、格式跳跃、留白较多等特点,就将教学过程由复杂的“问题指引”改为简约的“自主感悟”。
师:大家才读了短短几遍,就能把书读得这么好,真是不简单。我们需要美妙的朗读,也需要用心地思考。现在请大家开始默读课文,一会儿自由交流读书心得,让老师倾听你们的声音、分享你们的收获!
(学生研读,有时提笔圈点批注,教师巡视学情。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文章两次出现“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这句话,我想,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我们应该好好观察,不断探索。
师:真行!相信你会说到做到!
生:书上写大自然中有翠竹松柏、果园沃野;有鸣禽野花、青山绿水;更有广阔的天空和广袤的大地,我们应该时时做个有心人,发现奥秘,探索奥秘。
师:说得很对。生活处处皆学问,让我们做个有心人。
2、媒体简便。
即简单方便,为教学所用,克服浪费作秀。
3、语言简洁。
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简洁、精炼、准确。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学期我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但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这样就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了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我想在第二课时简单地从三个问题入手,“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你觉得爱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你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吗?”但在实际课堂上,我还是不敢放手,不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感觉自己讲得还是太多了,离生态课堂还有些差距。
山一程,水一程,心驰神往新课程;风一更,雪一更,追寻本色原课堂行进之间,终于发现:真实、朴实、本色、高效,真正返朴归真的教学,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课堂美丽的极致,是我们追求的语文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