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重构是指课堂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是课堂教学价值观“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是一个复杂的艰巨的过程,不仅有课堂观念的转变,还有课堂方法的转变,更有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重构过程既要进行观念的更新,理论的批判,更要在改革中探讨和创建新的实践形态。课堂的重构就是要在批判“知识课堂”弊端的基础之上,将“生命课堂”的理念与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要素活动之中。“复杂多样,变化莫测是课堂的特质,课堂是质朴的、守成的、粉饰的、思辨的、分析的、批判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理想的课堂总是以理服人、以志激人、以情动人的。”这就是对“生命课堂”的描述。叶澜为课堂重建提出的口号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学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和“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郑金洲提出重构课堂应树立有关课堂的四点基本认识: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第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陶志琼在译著《透视课堂》一书的“译者序言”中充满感情地描述了课堂的生命性与复杂性:“课堂,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莫测的地方;课堂,一个充满了众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课堂,一些人一心向往之而另一些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课堂,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地方;课堂,一个既可远观欣赏又可近观理解,但就是‘不可亵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