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郑陆中心小学 施丽丽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我在黑板上画出金华北山的简图,再让学生在简图上标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各个自然段。有一位学生一下子把几处地点都正确的写下来了。我原计划学生标出一处读描写此处的文章内容。我灵机一动,就指名几位学生朗读文章的4至7自然段,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这是一篇游记,一定要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文章的主线,可以使教学散而不乱。
二.读读悟悟,精彩在演示中生成。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我灵机一动,做了演示,我的手掌就是那只只能容得下两个人的小船,而两只粉笔就是两个人,在演示的过程中,故意出错,两只粉笔站起来是不行的,因为洞太窄,必须躺卧。简单的演示,变艰涩为简单。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三.启发想象,变“文本的空白处”为“思维的生发处”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在学生充分练说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然后学生再练读,感受内洞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