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生态和谐的课堂要实现“课堂公平”,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公正地对待、信任、评价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发、生命价值得到展现,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例如,语文课堂中的自由读、感悟读、赞美读,同桌读、男女读等多种形式。还有延伸环节的小练笔等,以及交流环节的互听互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还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参与机会与质量,注意对他们的等待与倾听,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共同发展。
其次,和谐还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都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这是因为处在对话状态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沟通的、交往的,是富于建构、生成价值的。如:“老师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想读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你能模仿落叶的声音吗?”师生之间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往和沟通,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呈现着一种生态平衡之美。
生态和谐还包括自然舒适的环境下的自主生长。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有些教师一开始就创设了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朗诵所组成的情境,又在平等互动的沟通中教学,已经具备了和谐的环境。而且在朗读评价、唱歌、念诗、写画的方法中,教师支持学生的独立见解,没有横加评论纠正之类的专制做法,而是互相学习。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参与的不同,对同一文本会产生不同的感悟,教师尊重了个体多元,就是解放了学生的心灵自由,生成了和谐课堂。
总之,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它是师生和谐、心扉敞开的场所;是师生相互学习、创新思维的时空;是适宜儿童主体精神生长的“土壤”和“环境”……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的改革开创出了新的局面。教师和学生都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得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