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篇通讯,背景广阔,人物众多,充满战斗气息,既是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的真实写照,也是沿江全线整个战斗的缩影。课文浓墨重彩描述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为了凸显生态课堂特色,我这样进行教学。
一、初读课文,点燃激情。
抗洪抢险,学生没有情感体会,对他们来说有些遥远。因此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情境,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十分可行。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贯穿教学,引导学生回顾98年长江奔腾、肆虐的洪水中,解放军战士抢险的场面,点燃了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的欲望。运用多媒体播放战士们在抗洪抢险中的英勇无畏,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惊,唤起内心的情感;还有配乐激情诵读,既渲染了情境,又引发了联想,这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为下一步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奠定了基础。
二、咬文嚼字,情涌脸庞。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语文新课程的领军人韩军曾说过:“文字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为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我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在教学第二段时,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真切感受大堤抢险惊心动魄。学习“铁汉本色”时,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学生找出了“咬、拔、涌、扯、捆、转、扛、爬”等动作,学生从文本中领悟到黄晓文连长在灾情面前,坚强、勇敢、果断的形象。通过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学生们在朗读中,情感得到了升华。把书读到了孩子们的脸上,读出了战士们全然不顾、奋不顾身的精神。
三、再读课文,激情飞扬。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学生一时间有难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最后,我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壮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因感动,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声虽不美,却饱含深情!
《大江保卫战》一文情感丰沛、语言生动,需要少一些理性分析、枯燥问答,多一些感情诵读、情境体验,让诵读声声在课堂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