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吴晓亚 |
学科 |
语文 |
班级 |
六(1) |
时间 |
2012.9 |
授课内容 |
《船长》 | ||
教学片断(案例陈述) |
| ||||
课后反思 |
《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第二课时中,我抓住了文章中重点段落,指导学生读—悟—再读,紧扣语言,感受人物。并补充资料,于时代背景中深层了解人物。 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了船长组织自救工作的经过。船长下达了四次命令。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和第二次命令。在学习第一次命令时,学生在读中思考:这简短的一段话,看到了这个船长的什么?从他有序的安排,可以感受到他经验丰富,临危不惧的一面,看到他把船上所有人都放在心里的责任心。然后,让学生感受句子特点,进行朗读。 第二次命令是船长与机械师、大副对话中的一句,必须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理解。我先让学生读好这段话,在朗读中体会情况的紧急,语言的简短有力,在此基础上说说船长究竟会不会开枪?学生毫不犹豫地齐声回答:“不会。”“为什么呢?”我立刻追问。有的学生说:“因为前面写道船长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救人是船长的职责,他是不会让一个船员死亡的。他这么做只是吓唬一下男人们。”我追问:“如果真的有人要抢在前面呢?”有学生说:“我认为如果有人真的敢走在女人前面,船长也可能会开枪打死他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绝大多数乘客的安全。这样后面的男人才不会拥挤。”不一会儿,又有学生发言了,他说:“我觉得船长还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样的命令起的是威慑作用。”另外抓住“20分钟”“够了”,让学生知道这实际上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只要有序撤离,大家的生命都有保障。由此,感受人们沉默的原因,船长在这一过程中的“伟大灵魂”就走进了大家心中。 第三第四次命令是简单处理的。在最后让学生质疑:船长为何不逃生?学生的理解是“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命运与共,此时,我补充那个时代关于船长命运的规则,补充那个时代对男人“贪生怕死”的惩罚,让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更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