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后反思
郑陆中心小学 沈林武
教学片段:
师:(出示例9挂图)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李娟用了0.5米彩带,张玲用了3/4米彩带。
生:要我们解决谁用的彩带长?
师:同学们想如何解决呢?
生:只要比较0.5○3/4的大小就可以知道谁用的多了,但如何比呢?一个是分数,一个是小数?
师: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智慧,自主尝试比较。
学生开始寻找方法——
8分钟后,全班开始交流。
由此,班内高潮迭起,方法多多:
生1:把0.5米和1米的一半比,相等;再拿3/4米与1米的一半比,3/4米大,所以张玲用的长。(第一种方法)
师:这里我们找了一个什么数?
生:找了一个中间数,通过它比较大小,可行!
师:找朋友帮忙,数学学习上用得上,好办法!
生2:我还有。我们把分数化成小数,3/4=0.75,再与0.5米比比,也能得到答案了。(第二种方法)
师:哦,这也是一种好方法,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得着,以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看来你已找到学习数学的窍门了,赞一个!
生3:我是画图比较的,一眼也能看出。
师:直观形象,便于操作。不过注意画的时候要正确。(第三种方法)
生4:刚才生2把分数化成小数,我把小数化分数了,就是感觉有难度,大家帮帮看—看。
师:这个我们暂时还不会,等下一单元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就会了。但老师要肯定的是你的方法可以比出大小来的。(第四种方法)
生5:老师,化分数这种方法我可以试试吗?我是这样想的:0.5=1/2=2/4
2/4<3/4,所以0.5<3/4。
这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掌声!掌声充分肯定了生5的方法。
此时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第五种方法)
“我还有一种”,平时不大言语的蔡同学发言了。
“我是这样想的:0.5米=50厘米,3/4米=75厘米,很明显50厘米<75厘米,所以0.5<3/4。”此时掌声又响起。
师:对,把它们都转化为厘米,这样就容易比较了。(第六种方法)
“我还有一种,虽然有点那个,但我喜欢。”一向喜欢动脑的彭同学开口了,我想他一定会给我们以惊喜。
“0.5米到1米相差一大截,而3/4米到1米只有一点点,3/4米靠1米近,所以3/4米大。”果不其然,奇特的思维,给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之感觉!我不由自主带头为彭同学鼓起了掌。他用到了极限的思想来思考问题,了不起!(第七种方法)
……
教后思考:
七种方法产生了,探究的气氛还在延伸,学习数学的热情再次点燃,真的,数学魅力无穷,我深深感受到他力量的巨大,这也是许多人喜欢他的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七种方法,个个奇妙精彩,其中第五种是第四种的回应,前后补台,又切合实际,大家都听得懂。
虽然学生没有预习,但我感觉到,很多知识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知识的理解一般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并且能给课堂带来惊喜。关键是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一种意识,通过一定量的训练达到一定的技能。从而让我们的孩子能举一反三,不断增强学习数学信心,增加参与的热情。同时考量我们教师要能创造这样的机会,放开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关键也提醒我们教师要放慢节奏,等待孩子们生成精彩,因为精彩总在不经意间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