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教材,我离你还有多远?
片段:
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她有母亲的情怀?
生:我从“她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感受到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师:你是从这里体会到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从“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各族儿女”感受到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师(未等学生说完)请坐,(转身在黑板上画出:无穷的源泉)老师说的是从哪里感受到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生:(小声地)这也是。
师:那你说说呢?
生:长江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可见她是无穷的源泉。
生:资料上说长江流经重庆、上海等人口密集的地方,这么多人都饮用长江水,可见她是无穷的源泉。
师:还有哪些呢?
反思:
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先交流为什么长江是无穷的源泉,那么答案也应当是从这些语句里读出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可见长江源远流长,“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想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感受到长江的历史悠久,结合学生的回答,设想让学生回忆拓展上的资料“长江流经省市多、路途遥远、流域面积大、吸纳支流多,以此进一步体会长江是无穷的源泉;而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是因为“她用甘甜的乳针哺育各族儿女,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同样,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会结合资料“长江流域居住着三亿多人口,拥有我国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积,三峡工程的建设等充分体现她有母亲的情怀,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阅读一段资料,感受长江的资源丰富……谁知,学生的发言完全打乱了我的预设。因为没有很好地调控好,所以一堂课的感觉很糟。于是我再次朗读课文,确实,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她有母亲的情怀”是不能绝对分清楚的,两者是融合在一起的,当学生谈到“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可以体现长江的无穷源泉时,我应当肯定,然后引导“这一句话确实能体现这一点,但更能表明哪一点?”接着启发学生利用资料做进一步说明:“长江母亲到底哺育着多少中华儿女?”她一路走来,挽起高山大海,这又与母亲有什么相同之处?她的乳汁哺育着各族儿女,她的清流灌溉着花的国土,你知道长江流域有多少耕地?学生交流后小结,“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怎么理解?接着感受长江是无穷的源泉。然后阅读资料,感受她的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老师小结,她像母亲一样无私奉献着一切。
再看我的课堂,我一味地困于自己的设计,设计时也没有很好地读透教材,结果问题就出现了。而这也与生态课堂的理念格格不入。
所以,认真研读教材,读透教材是上好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