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一、复习导入,初识母亲。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吗?
2、是的,母亲生病住院了,为了给母亲换床单,“我”第一次抱起了母亲,我很惊讶,母亲竟然那么轻。因为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我突发奇想,用抱母亲入睡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感恩之情,而母亲却被感动地流泪了。(小结并板书)
3、从这一则感人的故事中,你认识了怎样的一位母亲呢?(适时板书)
【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对第一课时学习的一个反馈,也使学生在了解“我”情感变化的同时初步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母亲。很实用,也很必要。】
二、片段分析,感悟母爱。
1、那么,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看到了这位伟大的母亲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把它找出来,动情地读一读,并用上一个、两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通过朗读感悟母爱,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批注能力,而我也能在巡视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学情,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2、交流一:“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在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担子”,它们的意思一样吗?第一个“担子”指的是什么?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山路好走吗?
想象一下,瘦弱的母亲肩头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会是怎样的情景?炎炎夏日,骄阳似火,知了在不停地叫唤着,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呼呼的北风无情地刮着,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呀?
第二个“担子”指的是什么?生活中,母亲要干些什么?母亲为什么总是自己来挑重担?是因为她力气大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
天哪!母亲重担里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呀!他所挑的不仅仅是100多斤的担子,还是我们这个家呀!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母亲“翻山越岭”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穿过一条条山岭吗?其实,那是母亲在克服——一个个困难呀!此时的我又怎能不为自己的不懂事而难过、愧疚呢?
出示填空题练习:我为自己
而难过,我为母亲
而愧疚。
【反思:交流这一段内容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所在,我紧紧抓住两个“担子”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通过想象练说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母亲的艰辛与伟大。】
3、交流二: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是的,每个母亲都是这样过来的。为了家庭,为了子女,她们无怨无悔,她们不求回报,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已经被这种伟大的母亲所深深感染,而这一切也感染了病房里的护士。她动情地说——她把旧床单——(引读)
而我也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那母亲又是怎样的表现呢?
4、交流三: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母亲的泪水是怎样的泪水?(幸福、激动、感动、骄傲……)
小时候,母亲曾多次地抱过我,而这仅仅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却给了母亲无比的激动与幸福,这是多么无私博大、不求回报的母爱呀!如果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胸怀,那么,我要说最大的一定是天下母亲的胸怀,因为那时最伟大、最谦虚、最无私的!
【反思:这两处的理解有部分学生是不能考虑到的,而我也是很自然地加以引导,紧扣反问句来理解母亲的谦虚善良,抓住“泪水”来理解母亲的激动与幸福,从而更好地认识到母亲的无怨无悔、不求回报。】
三、拓展延伸,升华母爱。
1、下面,让我们一边诵读这些歌颂母爱的中国古诗句,一边感悟这浓浓的母爱吧!(指导学生诵读《补充习题》、《名师点拨》上的相关内容)
2、是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引读《补充习题》上的小短文)那么,你心中的母爱是什么呢?(口头练说)
3、(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文中的“我”用抱母亲入睡来表达自己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感恩,那么,你又打算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对母亲浓浓的爱呢?默默想一想,然后去悄悄付之于行动吧!
4、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再次走进这位伟大而平凡的母亲。(齐读课文)
【反思:对于这部分的教学,我是这样想的,学生手头的资料一定要有效地运用起来。而课堂的巧妙运用不仅让课堂更生动,也能在讲解作业重点题目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手头资料的重要性。我相信,这样的引领会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这些资料,爱上课外书籍,而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不正是如此吗?】
2013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