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蝴蝶谷》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介绍了我国宝岛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全文文笔优美,词汇丰富,既能让学生感受蝴蝶谷的迷人景象,又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课文具有“课文长”、“用词美”、“想象点多”等特点。
一、立足文本,提炼问题,让文本清晰起来。
要上好一篇课文,首先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文本思路要清晰。细读课文后,我发现在全篇课文可以以“台湾的蝴蝶谷景象迷人。”为主线,提炼“蝴蝶为什么喜欢宝岛台湾?”“人们为什么称它为蝴蝶谷?”“蝴蝶谷里的景象如何?”三个主问题。而第一个问题可以放在第一课时与学生读文交流解决。第二课时可以围绕后两个主问题引领学生去细读,去品味,去感悟悟,去想象,让文本思路清晰可见。
二、品位语言,提升素养,把文本积累起来。
“语文素养”的关键要素是语言,包括语言积累、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多关注语言的积累。这体现在本课的三个方面:一是有关描写颜色词语的积累。教学二、三自然段中让学生给“色彩斑斓”换词进行积累和运用,第三自然段中“五颜六色”“五彩缤纷”“金光灿灿”等词语,让学生存储在自己的大脑记忆库中。二是读、背过程中有关语言感受的积累。如给画面配音“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通过动词和形象的动画,积累语言中所蕴涵的形象感、意蕴美和情趣感。三是语言表达特点的积累。如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句子“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中“飞过、穿过、越过”的使用。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对比朗读中辨析“飞过”、“穿过”、“越过”等动词,学生立刻发现和体会到老师读时都用了“飞过”,觉得很是重复,教师不经意的朗读,其实是精心之笔,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丰富,提醒学生写话时也要注意做到用词的准确,词语的丰富多彩,这样才能写好文章。并以动画来形象地验证这一用词的精当。
又如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两个蝴蝶谷的迷人景象及初步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第三自然段中黄蝶翠谷因“金光灿灿”而“十分壮观”;描写彩蝶幽谷时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引导学生讨论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进而追问“蝴蝶与花瓣哪里像?” 引导学生从颜色和飘舞的姿态等方面认识到它们都是五颜六色的、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翻飞和花瓣随风飘舞很像,让学生体会作者打比方的形象与生动。
三、巧借媒体,突破难点,让文本鲜活起来。
在读中感知、感悟台湾蝴蝶谷的美景是学习的重点。如何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的去感知、去感悟呢?
低年级小朋友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的优势,不断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加深学生们对蝴蝶谷迷人景色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寓美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教学“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辨析“飞过”、“穿过”、“越过”等动词时,以动画将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情景,形象地来验证这一组动词用词的准确和丰富,突破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又如我出示的“黄蝶谷”和“彩蝶谷”的两个画面是学生在听读想象的基础上,直观的感受到山谷的迷人,适时的补充其它的蝴蝶谷,学生立刻被引领进了这迷人的蝴蝶谷中,直接“闻其声、观其景、临其境”,感知、感悟台湾蝴蝶谷美景学习难点由此突破,文本也因此鲜活起来,而学生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感情朗读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