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而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情感激发,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有位作家曾这样说过:“你若想读者哭,你自己必先哭。”换言之,要想学生动情,老师必先动情。
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我用激情逐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去点燃学生感恩的心,让学生受到了教育。有几个场景让我回味无穷。
场景一:回忆激情,感知母恩。
上课伊始,老师检查课前作业,让学生回忆母亲为自己做的事情,感知母亲。
师:妈妈一定为你做过很多让你感动的事情,谁愿意说说妈妈和你之间的一件事情?
(由于有了课前的准备,学生畅所欲言,讲得声情并茂。)
师:是啊,母亲为自己的孩子付出的真是太多太多了。那么,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学生用“温柔、善良、勤劳、爱帮助人、辛苦、平易近人、美丽、伟大……”来形容自己的母亲)
师:是啊,母爱伟大,母爱无私,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饱含深情地齐读课题。
(课前,我让学生在妈妈的帮助下回忆和整理一件自己的妈妈使自己感动的事情。上课一开始,首先从“妈妈”这个亲切的词语人手,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学生通过课外与母亲的共同回忆,使母亲和孩子之间爱的暖流再次升温。课堂上,一句“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给学生创设了表达情感的的机会。学生内心的热情被激发后,一个个饱含赞美之情的词语就在课堂上精彩纷呈,每一位孩子都有了表达的强烈欲望。从课外的“亲子活动”再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由自主积累到逐步内化,学生感受母爱的的意识被唤醒,为下一步“感恩教育”做好铺垫。最后一句“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母亲的恩情’”把学生引入教材文本,水到渠成。)
场景二:文本激情,感悟母恩。
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后,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的恩情,激发感恩之情。
师: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生:“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学生几乎把文中的每句话都提到了,一个学生甚至提到课文题目让他感动。)
师:是啊,课文中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母子浓浓的深情,整篇文章读来是那样得动人。
(老师一句“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触摸了文本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因为前面的“激情回忆,感知母亲”做了铺垫,再加上文字内在的情感和语言的魅力,字里行间,无处不在拨动着学生内心深处那根爱的琴弦。就连课题读来也让学生充满深深的感动。)
教学母子分别的画面时,学生在感受了母亲那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之后,引导学生体会孟郊的感情。
师:马上就要离开母亲了,此时此刻的孟郊又是怎样的呢?
生:孟郊听了母亲的话没有说话,只是不住地点头。
生:他虽然没有说话,其实他已经说了。
生:他点头,就表示答应妈妈了。
师:那他为什么不说呢?还要使劲地点头?再读课文。
生:他望着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生:他看见母亲的白发,快要哭了,他不敢说话,一说话,眼泪就会流下来。
生:孟郊心里非常激动,所以使劲点头,他怕说舍不得母亲的话,会使母亲更加伤心。
师:千言万语,满腔激情都在这“使劲地点头”中了,来读好这两个句子。
(让学生用真挚细腻的情感去感受文本,去与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灵交融,情感被激发,内心升腾的情感在课堂里闪光。一学生说,他不敢说了,他怕说了让妈妈更伤心。此时,教室里非常静,所有的表白都不需要了,读!书惟有读!用心叩击文字,用读传递情深,宣泄情感。)
场景三:细节激情,内化感悟。
抓住“抚摸”“注视”激发感恩之情。
师:谁曾经抚摸过你,抚摸你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妈妈抚摸过我,抚摸我时,我感到很幸福。
师:妈妈抚摸我是因为一一
生:妈妈抚摸我是因为妈妈爱我。
生:奶奶,曾经抚摸过我,抚摸过我的时候,我心里就暖洋洋的。
生:到我家来的客人也抚摸我,是因为他喜欢我。
师:老师也常抚摸你们的头(师抚摸生头),那是老师爱你们。我们小朋友也曾经抚摸过什么?
师:孟郊又为什么抚摸身上的衣服?
生:因为这是母亲做的衣服。
生:这是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起来的。
生:这衣服里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生,母亲虽然不在孩子身边,可是母亲的爱却永远陪伴着孩子。
师:“注视”,谁也来“注视”一下?
师:盂郊怎样注视这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的衣服?
生:他深情地注视着。
生:他一边想着母亲慈祥的脸,一边注视。
生:他是一边想着母亲缝补衣服的情景,耳边好像还有妈妈说的话,一边注视着的。
……
师:想像这样的情景,体会此刻的心情,读好这些句子。
(“抚摸”一句的教学中,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自己对他人他物的感情,都融合到孟郊对衣服、对母亲的情感之中。通过进一步体会“注视”一词把这些情感链接在一起,情景交融,情感交融。再读文本,传递情深。)
场景四:回归古诗,升华情感。
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缝衣,让我们深情地读出诗句(师手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一
师:母亲边缝衣服边为儿子担忧,第二天把送儿到村口,还不忘叮嘱儿子,声声叮咛,震颤着我们的心,这真诗句(师手指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生深情读出)
师:母亲的恩情就像生生不灭的一一(生齐)太阳,而我们就像一一(生齐)小草,面对操劳一生,如今满头白发的母亲,我们一起吟诵(师指最后一句诗)
师:想像你母亲的带着微笑的慈祥的脸,把这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送给你自己的母亲。
师:再一次读读古诗,细细读每一句,加上自己的动作试着背诵这首诗。
(孟郊把他的全部情感抒发在诗中了。这首诗是盂郊写给自己的母亲的,也是为天下母亲写的。学生对诗句深情地吟诵,是对文中孟郊母亲的声声感激,也是声声赞叹。老师的三句引领告白,把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想像母亲带着微笑的慈祥的脸,再次与自己的母亲对话,此时,安静的是教室里的氛围,不平静的是学生的心灵。就让孩子们用这一首诗,作为对妈妈心灵最好的告慰吧!学生感恩的情感已经融入内心的角角落落,饱含深情地读诗、背诗、演诗。)
人的心智生活不是天生就拥有的,它需要得到激发和鼓励。教学《母亲的恩情》,感觉整堂课都被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包围着,我用激情点燃了学生感恩的心灵,促进了学生心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