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片段:“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教学此片段,老师们都会抓住“俱乐部”这个词语展开教学,请看上课老师关于这一片段的教学流程:
师:俱乐部里干什么?
生:俱乐部是人们玩乐的地方。
师:为什么树林就像个俱乐部?这个俱乐部里有美妙的灯光吗?
生:(激动起来,大喊)有,晚霞就是俱乐部里的灯光!
师:俱乐部里还应该有人唱歌,有人跳舞?这里有吗?
生:(抢着回答)有,有,灰椋鸟就是歌唱家。
生:灰椋鸟自己就是跳舞的专家。
师:是啊,此时的俱乐部多么热闹啊,有灯光,还有歌者,还有舞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再追问:“既然是俱乐部,它有舞台背景吗?”
师随机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前面找到,出示以下三组词语:
棕红色的水杉
郁郁葱葱的竹林
高大的人工刺槐林
原来这个俱乐部里还有“华贵的地毯”、“碧绿的背景”、“高大的舞台”,在这个特殊的俱乐部里鸟儿们是那样热闹、开心,真是鸟儿们的“乐园”!而这乐园是谁给予鸟儿的?
所谓“灯不拨不亮”,教师这样轻轻一拨,真是四两拨千斤,效果完全不一样。学生顿悟这“热闹”场景背后的原因:原来这俱乐部之所以这么热烈欢乐,正因为有了“整个刺槐林和竹林”这一天然的“乐园”啊,课文最后点出的另一主旨——“树林是鸟的乐园”不就暗含在这段文字中了吗?由此,学生即会感受到前文所讲的“人工”一词的分量了——植树造林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