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的案例反思
武进郑陆中心小学(徐小琴)
《望月》一文第2小节中作者把恬静柔美的月色写得太美了,最后他用了一个省略号,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我引导学生在感受着文本情与景的基础上,闭上眼,静听柔美的古筝曲,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月光洒满大地。
生2:我仿佛看到了江面上被月光照亮了,闪闪发光。
生3:我仿佛看到了月亮升了起来,月光照在了江面上,江面上有千点万点的光斑在跳动。
生4:我仿佛感觉到江风徐徐吹来,真舒服呀!
生5:我仿佛看见江两岸的芦荡、树林和山峰被月光镶上了银边。
生6:我仿佛看见江边的树、芦荡,隐隐约约的,江上波光粼粼,真美。
……
反思:巧用文本,丰富学生想象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更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相互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闭眼想象情景或画面,徜徉在文字给他带来的意境和画面,与文本的作者一起去翱翔、去畅想,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世界,他们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无限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为每个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的丰富性,才有学生看到“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月光洒满大地”、看见“江两岸的芦荡、树林和山峰被月光镶上了银边。”,感觉到“江风徐徐吹来”。可见,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