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学反思
郑陆中心小学施丽丽
《西湖》这篇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 可谓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 细细读来, 仿佛在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 又如欣赏秀美典雅的画面, 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 但这还需要学生对西湖有深刻的直观了解和一定程度的语言积累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泛舟”这些词是多么精练,多么抽象,又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 再加上一类两类生字共有31个, 更给课文增加了难度. 因此这篇课文虽美是美极了, 但离学生的理解层次太远。
经过第一课时教案的修改和整合,我又重新设计了《西湖》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试着引领学生看着图,在西湖边走一圈,让学生对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过朗读、说话进一步去感悟西湖独特的美丽。我主要以体会比喻句运用的巧妙来理解西湖的美。
首先, 开头用换字游戏, 巧妙地使学生理解了这个比喻句, 并以“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西湖里的一颗明珠’”的疑问 ,自然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并激发了阅读兴趣, 形成了阅读期待。接下来, 在理解第二自然段时, “西湖全景图”的出示为学生铺设桥梁。图文对照,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放眼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 也更好地理解了“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这一形象的比喻。我借机追问学生这画中的“山”有什么样的特点? “水”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会对山的“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 “一山绿, 一山青, 一山浓, 一山淡”的美妙意境领悟得更好, 会对“明镜”、“掠过”、“一闪一闪”那独特迷人的景色体会得更棒。
描写得越美的文章有时越不容易教。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具体描绘了西湖的主要景点。而课文对孤山、白堤、苏堤、湖心的三个小岛的文字描写却不多,但融进了柔柔的江南之美。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西湖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地方,我先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让学生能沉浸其中,再来体会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灵动描写。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对西湖有个初步认识,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断桥残雪、三潭印月,一张张图片足以让学生叹为观止。就在学生惊叹不已时,让学生带着这些初步印象去读文,让语言文字与图片形成对应,从而构画出西湖的轮廓。
其次,反思整堂课我还发现,由于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和西湖美景的欣赏,对于月下西湖的别有风情就体会的不够细致,时间不够充分,本来安排的配乐朗读也没能实现。
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还不够。如果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作首小诗,那么在你的诗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也许用了这样一个结果,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能引导学生作广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
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充分考虑学生的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