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要允许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九月反思)
上个星期,指导孩子们一起写了我。
首先当然是外貌,戴着黑框眼镜,留着齐刘海,扎着马尾辫,这些可以说是大众型的,作为我与别人完全不同的是脸小小的,嘴巴小小的,有点瘪。说到这个,不免又想起初中时调皮的男生给取的外号,现在都觉得有损自尊。于是不经意间,就把这一特点排除在外了。上课了,孩子们紧紧地盯着我,一一说出意想中的外貌特征。这时有两个孩子手摸着下巴,可能在琢磨用什么词形容比较合适,因为他们并没有急于表达想法,其实,我是完全可以视而不见的,可是,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叫了其中的一位——陆澄明,他站起来,依然摸着下巴说:“蔡老师的下巴有点——”果然是没有想到合适的词,我真诚地看着他:“有点翘。”“嗯。”“你发现了老师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非常好。”我鼓励他,又告诉孩子:“写人物外貌,最重要的就是写出这个人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写出他的特点。”陆澄明满带骄傲地坐下了。
说到性格了,以前,学生写的时候总是说我很温和,实际上,是有时温和有时严厉。本想着到时引导,没想到,周文杰小子站起来就说:“蔡老师有时温和有时严厉”,说得可真够准的。赞赏一番,让孩子说说温和时、严厉时的不同表现。“每当我们上课发言积极的时候,蔡老师会夸我们是她教过的最好的学生;每当我们的作业错了一遍又一遍时,蔡老师就大声批评我们“怎么我讲了不止五遍了,你们还没记住?”还有比这更真实的吗?三年级的作文大同小异,对于小小的异,我都会大张旗鼓地表扬一番,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拼命动脑筋,于是常常惊喜不断。这不,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吴雨忱迫不及待地、理直气壮地向全班宣言:“蔡老师温柔的时候像天使,严厉的时候像恶魔”。好吧,没这么严重吧:“你从哪学来这句话的?”“我姐姐教的,她写羌老师就是这样写的。”感情所有老师都是这样的,这已经是我们的标签了?不过,不能否认我们有时也是忍无可忍的,那时难免会发一点彪。可是就这样写上去吗?要是家长看到了,他们又不了解情况,会不会以为孩子的老师真这么可怕,然后一张纸状告到校长那里?可是枪毙这句话,孩子会多么失落,要知道在他们看来,这是姐姐教的,而且,我和羌老师还都教过他的姐姐,性格也没改变,允许姐姐用,就不许他用?还是我真的比羌老师和善?“老师原来这么可怕啊?”我皱着眉说,孩子们都笑了,“好吧,写下来吧!”我叹了口气,孩子们更乐了,“不过,老师以后一定会慢慢改正的。到时,你一定也要真实地描绘一个全新的蔡老师。”我扬起眉毛,看向所有孩子。
之后,读着孩子们笔下的我,不仅为他们每一个恰当而灵动的用词骄傲,更由衷地自豪:我让孩子们说了真话,我给了他们勇气,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普通人,不过老师能勇敢地接受意见并乐意改正,更重要的是,他们也由此知道,写一个人物一定要真实地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真实,是文章的生命。
让孩子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出自己的声音,我觉得这是营造生态课堂必须要遵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