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汉字故事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蔡红
全国汉字听写大赛引起了人们对汉字的普遍关注和研究。看,现场,评委报出一个词语,底下的观众就开始在各自的电子屏上比划起来,往往,好多都不会;场外电视机前,孩子和家长也积极热烈地参与着。固然,汉字听写大赛出现了很多不常用的词,但是有些应该会的词,人们可能也写不出。
于是想起了一本书,瑞典作家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她在此书的序言中写道: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语教学,却很少加以解释。一个瑞典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汉字教学的弊端,我们在难堪的同时,怎能不感到羞愧?机械地抄写、机械地默写,这个字为什么是这样?那个字为什么是那样?我们不知道,因为老师没告诉我们,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读传承了几千年的我们民族这神奇的汉字。
所幸,现在有很多人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开始研究汉字,很多老师也开始在课堂上给孩子讲述汉字的故事。而今天,我也是这样做的。
今天,我要和孩子们读《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教学就从“奴仆”开始了,我问孩子们见过奴仆吗?孩子们都回答“见过”,第一个孩子说,奴仆就是帮人干活的,要听别人的话。“那现在有些人家里也有保姆,保姆帮他们干活,听他们的话,这就是奴仆吗?”我反问。孩子们被问住了,于是我开始在黑板上写这个甲骨文的“奴”字:这是一个女人,她弯着腰,双手交叉着垂在身前,在她身后有一只男人的手,他抓着女人,想骂她就骂她,想打她就打她,这就是古代的“奴”,你觉得这个奴怎么样?“没有一点地位,很卑微。”孩子们说。再看,我接着写:这一个人腰弯得更厉害,他的头上戴着重重的刑具,身上穿着带有尾巴的奴隶服。“什么东西会有尾巴?”我停下来问孩子们,“猫、狗、猪……”也就是动物会有尾巴,那“仆”就跟——动物一样,人们有时把动物叫做——畜生,那“仆”在达官显贵眼里就跟——畜生一样,孩子们全接上了。不仅如此,还要干很重的活,看他手里捧着重重的簸箕。孩子们一点点感受着这个“奴仆”的屈辱,“既然知道奴仆这样受折磨,为什么越王还要请求去吴国当奴仆呢?”带着问题,我们走进课文。在讲到什么“舂米”时,孩子们比划着“推磨”的样子,于是,我边画边说:看,这是个石臼,什么是石臼呢?就是一块石头,里面掏空了,把稻谷放进去,两只手抓着一根下端有石锤的木棍一下一下地砸捣,让米脱去壳的这一个过程,就是舂米。“看着古代的‘舂’字,你有什么想法呢?”我看着孩子们。“舂米非常辛苦”“那得花多大的力气啊,如果要舂的米多的话,那不是要累得筋疲力尽了吗?”是的,这就是奴仆要做的事,而曾经身为国王的勾践就在吴国干着这样的活……
这堂课,我紧紧扣住“奴仆”,借助这两个字的远古文字,引导孩子们去感受“奴仆”的屈辱,去体会勾践所承受的侮辱,去感悟他的发奋图强。美丽的汉字,不仅让孩子们读懂了远古的文化历史,更由此深刻地感受到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精神。我会这样教,当然也是因为读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教学实录,但由此我更坚定了一种信念: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作为老师,我们怎能不把汉字的故事、汉字的文化、汉字的历史告诉孩子们,让他们知道“哦,原来如此,怪不得这个汉字是这样写的”,让他们骄傲“原来我们的汉字这么美丽”!
所以,讲述汉字故事,就从每一堂课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