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然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要存心干坏事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凝练,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对角色的神态、动作、对话的着力描写,刻画了角色性格,展开了故事情节,揭示了深刻哲理。
一、品味语言,重视读悟
寓言的故事内容,是寓言的外壳,它就是靠这个外壳来蕴藏丰富的思想意义的。因此,对寓言内容理解愈深愈透,领会寓意就愈明愈深,而读则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读能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读” 字贯穿了始终,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关键词“找碴儿”这条线,设计教学,在引导学生找出狼“找碴儿”说的三次话后,扣住“故意”、“气冲冲”等提示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层层递进,学生在变化句子表达方式的对比朗读中,体会到了带提示语朗读的好处;在看图观察、描绘狼想吃小羊的神情中,读出了狼迫不及待的心理;在“狼”、“羊”的对立、对比朗读中,体会到了狼凶残的本质,一个“读”字,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味、读出了解,也读出了对语文的兴趣!
二、突破难点,贵在无痕
常常很钦佩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指导朗读,还是理解难点,都是那么的不露痕迹,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本课中的“找碴儿”一词对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我也效仿了一把,自觉颇为成功:在看图描述完第一自然段后,我就出示了“找碴儿”,先让学生读,目的是读准这个儿化音,而后相机询问:你知道“找碴儿”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木然,这时,我并没有急于把词的意思(找借口)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一步步的学习中逐渐得出,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说的话时,学生们已经明白它是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于是,我趁势提出:“很明显狼是在没事找事,用书上的一个词说,就是——?(找碴儿)”并出示这个词语让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完小羊第二次辩驳的话后,我又再次提及:“狼说的话是真的吗?”而后出示词语“找碴儿”再次认读,此时已无需多说,学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紧接着追问:“找碴儿就是找——?”(借口、理由……)学生在这样的循序渐进中很快理解了它的意思。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商讨的地方:比如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小羊究竟有没有被狼吃掉,要不要让学生去说一说,写一写?虽然在教案中我涉及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在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