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读一篇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学的课文,题目是《看戏》,看看我们能不能听得懂?
(读的过程中,有这样的两段话,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提高了音量。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生:(专心的听着)
师:听完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这是真的吗?66岁的老人能演到这样,还是个男的?
生2:我也不相信。
生3:他年轻的时候,戏演的该多好啊!
生4:他是怎样学习演戏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可能与学生提前查找资料,或是读了课文有关)
师:想知道这些问题吗?那就赶紧读读《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然后,用几句话来回答上面的问题,老师也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非常投入读完了一遍)
生:(几个学生都用首尾段相连的形式进行了回答)
师:再简单一些,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齐答)勤学苦练。
思考:本课的导入,曾经设想过从课题入手,但是,觉得学生的兴趣不一定浓厚。也曾想播放与教材配套的光盘,但是画面有些模糊。否定之后,我觉得用文字能塑造梅兰芳的舞台形象。《看戏》一文篇幅不长,用2分钟教师就可以读完,不至于喧宾夺主。用了这2分钟之后,效果确实不同了,学生被梅兰芳的舞台形象和观众对他的狂热所吸引,提出了许多与新课文学习有关的问题,迅速缩短了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迅速地完成了个人的阅读行为,感知了内容,抓住了中心词。为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