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第一课时
——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反思
忙乱中,完成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一课时的教学,感觉不是很完美,和我预想的有些差距,但还是感觉这样的尝试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
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们学校经过几年的打磨已形成一定的模式,而且效果的确也不错,也帮助很多老师在职称评定、学带评优中崭露头角。深情导入、初读感知、词串学习、生字指导,高年级的再讲读完一段文章,在这样的模式引领下,郑小的语文课堂逐渐走向成熟。而我今天的这节语文课,与其说是一种尝试,还不如说是一种另类。对此,我有我的想法……
长文短读是一种技能。作为一名五年级的学生,预习已成为一种习惯,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更是不在话下,更何况《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生僻字词比较少,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解决,何不让学生直接进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呢?于是,我只是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快速读文回忆一下,随后便让他们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不搞形式主义,而且巧妙地引导学生掌握把长文章读短的技能。这不,孩子们掌握得很不错,不但能根据提示口述课文主要内容,而且还能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杀”。
读中感悟是一种方法。在孩子们找出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后,我便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读,去找,去悟,让他们自己到课文的字里行间中去寻找彭德怀对他的大黑骡子的那份深深的爱。还别说,我的孩子们还真厉害,找的是那么的准确,那么的完整,看来平时的训练还是卓有成效的。当然,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能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去写一写自己的感悟,这种批注式的阅读方式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平时去加强训练的。
指导写法是一种责任。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理解与运用。如果说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感悟文中那份深厚的情谊是培养他们理解能力的话,那么,在交流感悟的同时及时予以点拨提醒,告诉他们细节的重要,告诉他们品味的魅力,这无疑就是教给他们写作的技能,就是引领他们更好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感觉,真好!
写好生字是一种本领。或许有人会觉得,在五年级的课堂上还花那么五分钟来指导书写生字是多余的,但我还是坚持着我的做法。抓住典型生字进行指导,抓住关键笔画进行指导,强调书写的姿势,这将是孩子们终生受益的呀!对此,我乐此不疲。
而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将和孩子们一起来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彭德怀这样爱自己的大黑骡子,他为什么还要杀它呢?在杀自己心爱的大黑骡子时,彭德怀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折磨呢?如果还有时间的话,我们还将进一步了解长征,了解那些可敬的红军指战员。
怎么样?这就是我的另类课堂。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尝试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在行动!你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