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郑陆中心小学 施丽丽
《放飞蜻蜓》是一个娓娓道来清新的小故事。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我将教学要点确定为两点:了解蜻蜓的相关知识,并能用书中的相关语句和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蜻蜓,懂得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朋友;抓住陶行知先生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体会其对孩子们的爱心和谆谆教导。
一、了解蜻蜓
文章中涉及到一些蜻蜓的相关知识,我要求学生默读相关自然段,思考:介绍了蜻蜓尾巴和眼睛的特点和作用。在相关语句旁写出关键词或在文中画出相关词语,让学生学会批注阅读。交流汇报后通过记住关键词练习复述。有学生在交流是,有一位同学说:尾巴也可以充饥,它恶极时,就……我借机让学生讨论:蜻蜓的尾巴有这样的作用吗?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蜻蜓吃尾巴”原来不是真的吃掉自己的尾巴,还有学生补充课外了解到的“蜻蜓点水”是蜻蜓妈妈在产卵……孩子们的知识也是很丰富的。
二、抓住关键语句,走近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我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找出描写先生神态、语言、动作的相关词语,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这篇文章短小,简单,教学第一课时前我就让学生充分的预习,课上默写和抽读课文,学生预习很有成效。课堂上我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及找准文章的重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重点思考如何尊重学生的学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