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四年级下册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这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来赞颂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
一、抓准主旨。教学时,我始终围绕“这是两棵 的樟树”展开教学。由第三自然段切入教学,既能直奔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有效地抓住樟树的特点,感悟樟树的品质,又主线分明,统领了全文教学。引导学生抓住第四自然段的“蓬蓬勃勃”、第五自然段的“香气”,通过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在语言文字的前后联系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
二、读写结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感受樟树的象征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崇敬”一词引出宋庆龄,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补充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宋庆龄女士的伟大人格,再让学生当场进行小练笔,探讨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顺理成章地归纳出樟树的象征意义,也让学生巧妙地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在十分钟左右的讨论、练笔中,学生的语言充满了智慧的灵光,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样的表达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能有效促进读写迁移,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