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反思
姓名 |
吴晓亚 |
学科 |
语文 |
班级 |
四1 |
时间 |
2014.6 |
授课内容 |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 ||
教学片断(案例陈述) |
| ||||
课后反思 |
我觉得在教学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爱因斯坦”,让这个人物更立体化。 我教学时抓住一个问题: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爱因斯坦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小女孩父母眼中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眼中的自己”、 “读者眼中的爱因斯坦”。让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认识爱因斯坦这一人物。从小女孩父亲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他在科学领域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巨大影响。从天真、率直的小女孩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的脏乱,他的不拘小节。从爱因斯坦的眼中,我们读出了他的谦虚。从读者的眼中,我们读出了更多:他的宽容、有礼貌、平易近人;他的诚实、幽默;他的知错就改、虚心、热情;他的一颗童心……透过文本,透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透过一双双充满童真的眼睛,我们走近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了他的平凡中的伟大。 在教学中,文本语言在不同的角度的审视中激发出不同角度审视中的内涵。课堂上,学生个性由此张扬,阅读视野由此开阔了。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在课堂上,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声音。 自感不足的是:课文不仅仅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还写了小女孩,课堂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感悟爱因斯坦的伟大形象而忘记关注小女孩这个人物形象了。还有人物的对话朗读指导不到位,读的有点较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