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郑陆中心小学 顾晓兰
《孔子游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同时也是充满智慧、有着丰富内涵的哲理性文章。课文描述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在解读文本时,我发现教材的编者将这一课安排在小学六年级即将毕业的最后一个单元的,是有着很深的用意的。我决定充分利用这个文本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一番做人与立志的教育。于是,我将本课的重点定在“论水”和“立志”这两部分。如果是平时上课,我会根据文本将这一课分“赏春”、“论水”和“立志”三个课时来上,在上第二课 “论水”这一部分时,重点通过读来让孩子们体会到“水是真君子”,从而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这样学生学起来负担不会太重,我也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是上研讨课,同事们提议说:“这样做不能充分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不如将“论水”和“立志”这两部分作为一课时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感受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的浓浓情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思来想去,我决定接受同事们的建议,决定进行一番尝试。
这样做教学容量就会比平时加大了许多,我仍然担心学生接受不了。为了让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我在预习时多下些功夫。我除了让学生熟读课文之外,还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仁者、君子的论语名言,抄写并理解,回忆自己已经学习过的有关水的课文、诗句或词语;查阅“上善若水”此段话的由来并理解意思;找出课文中师生言志的原文,品读对话并理解意思。
在正式上课时,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体会第八自然段中孔子论水蕴含的道理;3、 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以及师生之间的浓浓情意。
其中,孔子论水仍是这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诚如学生所说:水就是水,真有那么多特点?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来讲,要由平常的水中悟出“水是真君子”的道理的确不容易。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来理解这段文字,理解这段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呢?
于是,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孔子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君子是指哪些人?真君子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呢?2、读了这段话,让你联想到哪些学过的关于水诗句、词语?我之所以设计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是因为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体现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水是真君子”这一观点,我试着从“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着手:对“水有德行”的理解,学生抓住了“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来谈,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长江之歌》及上文对泗水河的描述,从而来理解“水滋润万物”,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但水却无所求的精神,点明这便是“水”德行的一个方面:无私奉献。然后顺势引导,水的德行是不是仅仅这一个方面呢?让学生结合“奔流不息”联想到水的“顽强、坚持不懈”的品格……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以前习得的,它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当这些旧知与课文内容相关联时,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中的“新知”:原来,“水有德行”并不空洞,就是从水中悟出的它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品行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接下来理解水有情义、有志向及善施教化便“水到渠成”了。像理解“水有情义”时,学生联系到朱熹的《观书有感》、《望庐山瀑布》及《山谷中的谜底》,从中感悟水 “顺势而行”——处世要讲究策略,有时得适当退让、弯曲的道理;理解“水有志向”时,学生联想到了“水滴石穿”、《烟台的海》等文,感悟到“水的韧性”; 而理解“水善施教化”时,学生就是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来谈的,人们用水淘米、洗衣等等,理解它“荡涤污垢”的含义——用它的品行来影响熏陶他人,得到做人 的启示,这不就是水的“善施教化”吗?通过联想、推想、思考、分析,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特点,在学生头脑逐渐清晰,而且具体可感。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孔子自己就是像水一样的“真君子”,体会到“论水”的真正用意是教育弟子们做一个像水一样的真君子,从而感受到孔子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导入“论志”这一部分的学习。
在教学“论志”这一部分是我采取了略读的方法。为了节约教学时间,为了突出“分析人物性格”这一教学重点,我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们知道子路、颜回不同的志向,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说出了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不拘小节、坦坦荡荡……颜回深思熟虑、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小心谨慎、淡泊名利……在教学孔子的志向时,如果仅仅就文字讲文字,依从书本上的介绍,很难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所以,这一难点的突破是靠我的讲解,结合历史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让学生明白了孔子的这一志向实际上是一个拥有大智慧、大慈悲的人高远的志向。“和平”、“诚信”、“理想”,这不仅是孔子的理想,更是当时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共同的理想,这不仅在几千年前的中国需要,当今世界更是需要!由此我因势利导,带头说自己的志向,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志向,并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精神。
在教学最后一自然段时,我先出示课本中的一幅插图,让学生根据图画来找出文本中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感受师生其乐融融的场面。然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泗水河说春意“更”浓了?因为有了先前的铺垫,学生们在我的启发下自然会边想到是“师生之间的情谊让泗水河说春意“更”浓了。”有的会说“是泗水河畔的美景让春意“更”浓了。”还有的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孔子在弟子们的心田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在这春天里,种子开始萌芽,使得泗水河边的春意更浓了。”精彩的回答令我惊叹,经过这样的想象,学生们拓展了思维,认识得到了升华。
为了让孔子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地深化,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说说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并诵读代表着他思想光辉的名言警句。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我做了很多准备,但仍然感到很多遗憾。由于学生的基础并不是很好,有课堂容量的安排仍然显得有些赶的味道;在突破难点上,虽然整堂课都贯穿始终,点滴渗透,但仍然有一些遗漏;由于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个人和学生的理解有限,因此感到上课时有点力不从心。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在深深地反思:如何才能做到像孔子一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如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篇课文不仅让我的学生和古代的圣贤进行了心灵的交流,收获颇丰,也让我懂得了学无止境、教学相长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