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郑陆中心小学:徐小琴
教学片断:
师:关注了“三变”和“三打”,我们再来看看“三死”。请你默读,画出觉得写得好的词句,有什么感觉?
(指明三位学生分别读三处描写白骨精被打死的句子)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作者安排白骨精三次死都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死,但是文字去迥然不同。
师:了不起的发现,从文字的表达方式去发现。
是啊,如果都写成这样的句子:白骨精被打跑了。
白骨精又被打跑了。
白骨精被打死了,终于现出了原形。
你读读看,有什么要说的?
生:虽然意思都没变,但是没有味道,显得枯燥干瘪,没有吸引力。
生:改后的语言一点也没有趣味,而作者的语言每一次都不重复,这样富于变化的语言像磁石一样吸引读者。
师:是的,作者表达的内容差不多,都是写白骨精被打后的样子,可是每一次给我们的感觉都不一样,这需要作者精心安排啊。像这样精妙的语言在在这部名著里俯拾皆是,大家在读的时候可以细细品味。
反思:
很多教师在教学本篇课文时都竭力引导学生感受“三打”的精彩场面,并从中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刻画悟空这一任务形象的,的确是抓住了文本的关键处,学生很有收获。
但是我个人认为“三死”也值得引导孩子关注一番。同样是死,但作者为什么安排不一样?高明的作家不仅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善于构思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而且善于打磨每一个细节。可以说,白骨精的死相对于悟空打妖怪的过程,显得不是很重要。可是,作者连这样很容易被忽略的小情节都安排得如此妥当,如此精彩,如此变化多端,可谓一字一句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啊。从这样的小处,也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一字一词都禁得起反复玩味。